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799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鲁教版(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考纲解读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重难提示 1.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重点)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重难点) 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考点一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气候,物质,1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_、水文、生物、土壤等。 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

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不断进行_运动和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提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3整体性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_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相互制约,4案例 (1)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下沉气流,增多,下降,倒灌,变差,水土流失,淤积,降低,洪涝灾害,减少,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考法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A,D,解析 第(

3、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在有河流或有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带形成了绿洲,因而其形成是水文对植被的影响。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与降水的多少有关,是气候的差异造成的。,考法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具 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 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C,B,解析 第(1)题,水

4、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地下水水位升高,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局部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河流径流,减弱洪灾,因此丁应是减弱。,题组一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D,解析: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

5、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故选D,不选A、B、C。,2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3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 A B C D,A,D,解析:第2题,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当的耕作造成的。第3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题组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4高考全国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

6、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46题。,A,D,6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4题,分析表中数据不难发现,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有不

7、同程度的增加,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大幅度上升,可见实验期间生物量是提高,D,的,正确,错误;与2009年相比,20102013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虽然不变,但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在持续增加,因此植株密度在增加,正确;实验期间,植被类型及其分布不变,错误。故选A。第5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下降,但草本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在逐年上升。故选D。第6题,实验期间,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较少、地下生物量在下降,说明灌木植物有萎缩的趋势;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有繁茂的趋势。故选D。

8、,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78题。,7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8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A,C,解析:第7题,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故A正确。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故B、D错误,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

9、故C错误。第8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故C正确,A、B、D错误。,考点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_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能量,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_循环等物质运动。,有机物,化学元素,碳,B,整体性,考法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判读 物质循环示意图形式简单,但是可以表

10、现的内容丰富,可以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洋流分布,也可以表示热力环流、生物循环。物质循环模式图既显示了地理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又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判读这类图示,关键是把握循环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即各箭头代表的作用形式和含义。 在分析该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区分不同的物质循环类型 确定物质循环类型,首先要掌握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水循环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洋流模式图等。其次要注意从图中把握关键信息、提示性词语、标志性环节等。 2.把握不同类型的物质循环的本质和环节 如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本质是三大类岩石、岩浆之间的转化,主要环节即

11、各箭头的含义。,3.关注物质循环图中物质的运动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 若下图代表北半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侧视图,且G为陆地、H为海洋,则代表北半球冬季,代表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若图示代表大洋环流示意图,则由洋流流向及分布规律判断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 某循环模式图,4.抓住物质循环图中的关键信息 若上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箭头表示气流下沉,近地面G处气温低、气压高,箭头表示气流上升,近地面H处气温高、气压低。,(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 C海陆间循环 B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A B C D (2)若乙为水汽输送,a、b、

12、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 a四川盆地多夜雨 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 B C D,C,D,解析 第(1)题,依据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可判定,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沉积岩与流水的沉积作用有关,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中的径流对地貌形态有塑造作用。第(2)题,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为降水,丙为蒸发,丁为径流。夜雨属于甲环节,应与c的含义相符;地下水对云贵高原可溶性岩石进行侵蚀形成地下河,与b的含义相符;地壳隆起,使东非高原气温下降,降水减少,与c的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与b的含义相符。,题组物质循环模

13、式图的判读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13题。,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圈层物质进入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2圈层的矿物质进入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C,B,B,解析:第1题,由图示分析可知,圈层是水圈,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

14、。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考点三 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

15、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_岩石的溶蚀和_作用。 (2)形成条件,可溶性,淀积,岩石,水,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育条件,石灰岩,47,漓江谷地,流水侵蚀,有机酸,矿产,科学,交通,石漠化,考法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 1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落水洞,溶蚀,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2.图解桂林“山水”的成因,D,(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C,解析 (1)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再有石钟乳,因而本题选D。(2)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意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淀积而形成的,故A、B不正确;喀斯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