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西 民 俗.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8794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 西 民 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 西 民 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 西 民 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 西 民 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 西 民 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 西 民 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 西 民 俗.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 西 民 俗,学校:上海财大浙江学院 专业:经贸英语 班级:121班 学号: 姓名:,江西民俗发展概述: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 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全省共设南昌、赣州、上饶、新余、景德镇、萍乡、吉安、鹰潭、宜春、抚州、九江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和最大城市。 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 它具有长江文化流域的大部 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 因,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在古代,交通

2、不便,与外界交流颇少, 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这就使,得江西的民俗异彩纷呈,比如情趣盎然 的交际礼仪,历史悠久的婚姻习俗,源远流长的家庭习俗以及各种五 花八门的商贸习俗等等。农耕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的主体。江西在农耕上有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农耕是比较发达的,有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基本同期,适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气候湿润,司机分明,具有春季阴雨连绵,盛夏炎热干旱,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流频繁的特点。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长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江西民俗文化除传承着吴越文化遗风和融汇吴越,中

3、原以及宗教文化以外,再起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逐渐产生出一些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动。江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俗资源丰富多彩。,江西各个地区的民俗,南昌,又名豫章、洪城,为江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中国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是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和世界十大动感都会之一。南昌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南昌乡俗抬菩萨: 农历腊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 族菩萨的“当头人”,请来漆匠给菩 萨贴金(每年都要贴一次)。漆匠 在

4、贴金前,要念经请菩萨退位,然 后在菩萨全身刷上一层生漆,再把 泊金(黄金)贴上,菩萨焕然一新, 漆匠再念经请菩萨归位。 菩萨贴过金后,“当头人”便将 其安置在木制轿内,轿似一把柜式椅 子,菩萨就像坐在椅子上。装好轿 杠,然后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从 腊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壮年随时,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萨在屋外满村游走。这种“抬菩萨”,一是增加过年的气氛, 二是一种类似体育活动的玩耍。而带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萨”则有两种:,(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广场上摆好香案,将坐好菩萨的轿子放置香案前,点香烧烛,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庙和尚作“收兵”法术。这时,村民有的在家守岁或赌博,

5、有的村民便在广场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结束收兵前,不能睡觉,以免魂魄被当作散兵游勇收去。 (二)迎神 农历正月十五,是出龙灯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萨都要穿上袍服。根据菩萨身份穿着:是文官则穿文官服;武官则穿龙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装戏文武官的着装一样。因为村中所供奉的菩萨都是由过去群众崇拜的文武官员演变而来,如关公菩萨、福主菩萨(许逊),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萨穿好袍服后,便先后抬起上路,向村里的庙中走去。一路上,敲锣打鼓,举着各种龙旗,还有阳伞,很像皇帝出宫的派头。抬菩萨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马大路,俗话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萨到齐,在庙内落座一

6、段时间,便各自将菩萨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后放置在村中广场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让菩萨看灯(或看戏),过年抬菩萨便算结束。,赣州客家文化,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 缘远流长。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 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 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 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世界各地的客家乡贤乡亲,最想了解的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和

7、客家民俗民情,在赣州都能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满足。在赣州不仅可以随处听到客家乡音、采茶戏曲牌和优美的客家山歌,而且还可以随处品尝到风格各异的客家菜肴和风味小吃;不仅可以看到客家古村、典型的客家方围、圆围,而且可以游览融客家文化与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客家文化城和客家风情园。,赣南客家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流行地区主要是赣南、粤北、闽西,也曾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采茶歌是产生采茶 戏的胚胎,采茶歌在赣南山区尤为盛行,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 先是一人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

8、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 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便是将采茶歌引入庭院户室演唱的 开始。,九江民俗风情,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九江(浔阳城),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士高气清,富有佳境”。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每当喜庆佳节,为增添欢乐气氛,希冀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舞龙灯、采莲船、挑花灯、打蚌灯,场面热闹,喜气洋洋。鄱阳湖渔民迎婚嫁娶,别有风韵,迎新娘的渔船彩绸围篷,山花插满船舷,彩电置于船头,锣鼓,唢呐一路高奏。 源于历史的图腾,在节令时祭仪 所跳的傩舞俗称“跳鬼脸”。所戴面具如恶魔,

9、变形夸张,色彩鲜明,舞蹈动作简洁刚劲。 龙舟竞渡,激人情怀;茶艺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车登山赛,心潮迭起,抚州戏剧,概况: 抚州素称“戏剧之乡”,在江西戏坛乃至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早在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当时的建昌(南城)就兴建了“三忠祠”戏台,供百戏歌舞上演。同一期间,在抚州秋季迎神赛会活动中,出现用十四、五岁少年扮戏,名为“,儿郎”的化状造型(大都制作木制戏架,或用禾斛, 八仙桌为架,由二到三 名少年装扮古人安坐于架内,每一戏架构成一个故事,由四人肩扛戏架游 行街市)。所扮妆的大都为古今传奇,历史故事、如文王托孤、昭君 祭江、单台赴会、岳母刺字等,为戏曲的形 成提

10、供了人物造型和故事表演的基础。,元代,杂剧传入抚州,当地艺人竟相传唱,涌现出一批素质较高的杂剧演员,其中以刘婆惜最为著名,他不仅擅演杂剧,且能表演滑稽歌舞,还能即席占曲,在赣东、赣南一带颇具影响。 明代,抚州本地的戏曲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形成了抚州戏曲发展史上第一次高峰。 清代,昆腔、秦腔等各地剧种相继传入抚州,宜黄腔吸收秦腔音乐唱腔的长处,产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以“二凡”为主体的基本唱腔,伴奏改用胡琴为主奏,形成著名的胡琴腔(或作“二(宜)黄腔”)。清代戏剧家李调元 称:“胡琴腔起于江右, 今世尽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又名二簧(黄)腔”。它的产生,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乾隆年间

11、(1736至1795年),在抚河流域出现了以唱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和宜黄戏的抚河大班,形成独具特色的抚河戏。戏班行当齐全,最大的戏班人数多达五六十人,同治年间,西皮传入抚州,抚河大班改以唱皮黄为主,兼唱高腔和昆曲,又称作乱 弹班。随着采茶戏的兴起,抚河戏日渐衰落。 抚州历来歌舞灯彩盛行。其时抚州产茶、乡间茶歌广为流传。元肖张灯,必设茶灯旦,“杂以秧歌采茶 遍行近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至清康,熙初年(16621665年),一些民间艺人不满足于仅限于正月演唱茶灯,便自由组合,开始出现了由一旦一丑加座堂三人组成的三角班,产生了乡土气息浓郁的单台调和单台戏。 民国初期,古老剧种和大戏班日渐衰落。抚

12、河大班仅存的“万福堂”和“鑫达祥”两个戏班分别于民国二十九年和三十四年散班,抚河戏因此消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崇仁航埠三角班艺人张佑民(艺名保崽)组建了抚州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此后,以临川、崇仁为中心,职业半班纷纷建立,迅速遍及全区。,上饶文化 上饶民俗,板龙灯 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 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 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 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

13、面非常壮观。,每年的端午前后,上饶市的信州区和滨湖地区的波阳、余干等县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在信江流域,在鄱阳湖上,彩旗招展,鼓声阵阵,各式龙船争先恐后,吸引了两岸大批民众加油喝彩,一时道路为之堵塞。,赛龙舟,串堂班,信州区、婺源民间每有婚嫁寿诞等 喜事,都会请串堂班在宴席间演奏, 场面十分热闹。客人边吃喝边听奏乐, 别有一番趣味。 串堂班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成员 一般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为生的乐 队,有的是农闲时临时邀集而 成,如 今基本上是后一种。串堂班有大锣、云 锣、小锣、鼓、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三 弦等乐器。每人 擅长二三种乐器 ,班主由文、武 场技巧全面者担 任。打击乐

14、器固 定在一个特制的 担子上面,可挑 可拆,便于串堂。,吉安民间传统:中秋晚“烧塔”,中秋烧塔的仪程是:农历 八月十五这天早晨,村民们家 家户户早早起床杀鸡鸭、买猪 肉、牛肉、月饼、做米果,准 备节日盛宴。老人和孩子们在 村中拣拾残砖断瓦、搬土砖、 垒宝塔;垒塔由老人用土砖, 打好一个六边形的基座,留好 二个灶口,上面用瓦片一层层破缝叠压,慢慢收腰,形似宝 塔,一般直径1米,高约2米左右。入夜柘溪村,五个自然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学的大坪里,每户自带一捆稻草或柴火,主烧人还要备上一壶老酸酒(醋)或米汤。月上中天,村民们摆上柚子、月饼,点好香烛,鸣放鞭炮祭月;随着三声锣鼓响起,烧塔开始,四个青年打着清朝保留至今的黄龙旗,六个少年撑着宫灯,龙灯耍起来、山歌、小调唱起来,火在不断升温,整座宝塔吐出火舌,红透了半边天,浇上酸酒或米汤,火会更旺。村民们用小调、山歌庆贺丰收,祝福日子红红火火,岁岁平安。歌唱好年景,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直闹到深更半夜,才尽兴而归。,宜春月亮之都,宜春素有“江南佳丽之地”之美称,民间文化源远 流长,民俗风情异彩纷呈。自2007年开始举办的月亮 文化节,让这些民俗文化活动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