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143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17.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章 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2节 联想与想象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联想与想象,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定义和作用,训练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在写作中培养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让写作不断创新和凸显个性。,学习导航,温馨自学亭,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 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若联想恰当、准确,就会使满文生色。但仅有联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和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可以

2、使思维无拘无束,任意驰骋;可以通过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意象。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一文,描述儿时和小伙伴们爬上驼背榕树,把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孩子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这些丰富、浪漫、多姿多彩的想象,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加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想和想象各具风采,在运用中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雨中登泰山的作者李健吾,描写的别具一格的泰山上的景物,能给人留

3、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对泰山千姿百态的松树、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变幻莫测的云海都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写。作者看到松树扎根在悬崖绝壁的隙缝中,枝干屈曲盘旋,就联想到了盘龙柱,以奇特的想象、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松树的形态,“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由此可见,悠远的遐想,合理的想象,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题。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概括得尤为形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综上所述,联想和想象在作文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4、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丰满活泼、感人至深;如果缺乏联想和想象,或想象不当,那么,文章必然苍白干瘪,死水一潭,读起来也就会味同嚼蜡。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联想与想象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这样,才会启开灵活思维的闸门,令滚滚才思流于笔端,才会出现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例文一】 话题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满月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的物体。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

5、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要求: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写成故事;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这道题设计得很巧妙,而有些同学的习作也使我们眼前一亮。请看下面几篇:,圈 早晨骑车上学的路上,密密麻麻圈了一群人,摆出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撞了车,引起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什么争吵和观赏的价值,这些人却连班也不上了,围成这不大不小的一圈。 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眸 子 这是一双凝

6、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似乎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 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分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柳丝。,露 珠 一枝高高的叶茎,托着一片硕大碧绿的荷叶。那宽阔的叶面,含着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 露珠那圆圆的身躯,温柔地半卧在平坦的温床上,那么宁静、舒适。那已经饱和的露珠,丰满、圆润、平滑。你看着它,感到的是甜蜜和幸福。它恬恬地附

7、在荷叶表面,与荷叶亲昵地做伴。 明媚的阳光照射在露珠上。露珠闪着光,透着亮,周身都洋溢着欢乐。那荷叶心上,仿佛是一颗珍珠在闪烁。,家乡的石拱桥 我再也没有见过比家乡的小桥更美的桥了。那是一座用白石砌成的小石拱桥,它的圆拱恰好是半个圆,倒映在清清的溪水中,构成一个整圆。这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出来的,什么人也画不出比它更和谐的圆了。丽日下,溪水缓缓地从桥下流过,蓝天倒映在水中,朵朵白云从“圆”中慢慢地穿出,又渐渐地远去了。溪边几个洗衣的姑娘在嬉闹着,互相开着玩笑,那欢快的笑声似乎感染了小桥,桥影也颤悠悠地晃了起来,晃碎了白云,晃碎了树影,然而不一会儿,又归于宁静,依然是一个清晰的圆。 (选自章熊

8、主编大规模考试评分误差控制 及评分参照量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名师点评】 这是1991年高考作文题,也是高考中首次出现“想象作文”的概念。几则例文都是运用的“相似联想法”。 圈这则例文联想深刻。一般同学都可以由“圆”联想到圆形的物体,而这个同学则更深一层地想到人际交往中的“怪圈”,取其“神似”。“神似”的联想要比“形似”的联想思路开阔深刻的多,使文章更有思想和内涵。 眸子,由“圆”想到圆形的眼眸,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眸子比成“浸在水中的宝石”“黑夜中的珍珠”“纹理分明的墨玉”,把睫毛想象成柔美的柳丝,“投影”在“微波荡漾的水面”。联想、想象丰富而富有创意。,露珠,也是取其

9、“形似”,由圆联想到荷叶上圆润晶莹的露珠,格调清新。用拟人手法,写得鲜活生动,营造了幸福甜蜜的意境。 家乡的石拱桥,这则联想富有诗情画意,又有浓郁的人情味儿。让石拱桥的“半圆”和倒影构成一个整圆,再通过相关联想,用丽日、蓝天、白云、洗衣姑娘组合成一个优美的意境。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描写生动传神。,【写法借鉴】 由上面的例文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相似联想法是作文中常见的构思方法。在写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相似联想: 1从“形似”展开联想。 形似联想是借助于时间上和空间上性质接近而产生的联想,它由已知物的外表形态与结构特征,联想到与此接近的熟知的物体。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谢安冬天与家人聚会

10、论文,突然下起大雪,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侄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空中飞舞的柳絮与轻灵的雪花,无论是颜色还是外形抑或飞舞的姿态都十分相似,堪称这种联想的生动事例。,2从“神似”展开联想。 “神似联想法”就是依据事物相互间的情调、神态和气质等方面的相似点去联想。例如,朱自清由春天的“一切都新鲜”想到了“刚落地的娃娃”;由春天的“一切都美丽”想到了“小姑娘”;由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想到了“健壮的青年”。这就是运用了神似联想法。“春”,本来无形可状,但由于作者依据事物相互间的神似点展开了想象,不仅把它写得生动形象,表现出无限生机,而且使热烈赞美之情

11、溢于言表,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联想常用象征手法,赋予事物深刻的涵义。杨朔散文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都使用了这种联想方式,收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3从“质似”展开联想。 即“质同联想法”。所谓“质同联想法”就是撇开事物相互间的形、神不管,只依据其本质相同这一点去联想。这种联想的最著名例子就是鲁迅对文学和出汗的构思。文学和出汗有什么相似点?乍看风马牛不相及。但鲁迅联想到它们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质的特点阶级性。于是,就抓住这一点展开论述大做文章。从而使这篇杂文像匕首,似投枪。 质同联想,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文章主旨的深刻表达。,4从“境似”展开联想。 朱自清威尼斯,由威尼斯的地理特点

12、联想到中国江南水乡的情景,由威尼斯运河的夜曲联想到中国秦淮河的夜曲。荷塘月色中,由月下荷塘的情境联想到江南釆莲的情境。这种联想常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加深读者对所写事物的印象,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例文二】 话题 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地把它捧回草地 根据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下面是几位学生的立意,请参考。,学生A: 这个小孩儿虽

13、然出于好心,想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却导致了蝴蝶飞不起来的后果。这就说明了小孩儿的做法违反了蝴蝶脱蛹的规律。蝴蝶缺少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必须的),因而飞不起来。所以我们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地破坏规律。 美好的初衷 苦涩的果实,学生B: 我们做事,难道“动机”好就可以不问效果吗?这个小孩儿主观愿望是好的,结果事与愿违,帮了倒忙。所以我们做事,不能一厢情愿,要三思而后行,事先考虑事情的结果。只凭热情和愿望办事,常常要受到客观现实的惩罚。我们周围这样的事还少吗? 动机?效果!,学生C: 小孩儿帮助蝴蝶脱蛹而出本身表明了他具有一颗爱心,而这个爱心却造成蝴蝶的死亡。爱,有时也是一种

14、伤害。看看许多父母的行为,这个材料不又是一次启示吗? 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学生D: 小孩儿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对蝴蝶脱蛹的过程不了解。当然,我们对小孩儿不必苛求,因为他也许还没有上学,或者上了学还没有学到这方面的知识。不过,这则材料的寓意却是深刻的:无知和愚昧往往造成悲剧。 无知、愚昧往往造成悲剧,学生E: 蝴蝶脱蛹之后“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是因为它缺少了痛苦挣扎的全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只能靠自己,不能凭借外力的帮助。它启示我们,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很难一帆风顺的,它往往包含着挫折、失败及痛苦的折磨。 经历苦难,【名师点评】 题目给了一个小故事,故事中蕴涵着道理。这几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联想想

15、象,阐释出生活中不同的现象和道理。A同学从蛹化蝶的过程这个角度联想到“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B同学从小男孩儿做事动机和结果的角度联想到“办事不能只凭热情和愿望”;C同学从事物两面性的角度联想到“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D同学从小孩儿年幼无知的角度联想到“无知和愚昧往往造成悲剧”;E同学从蝴蝶飞不起来的原因联想到“成才包含着挫折、失败及痛苦的折磨”。几位同学都是运用了相似相关的联想,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联想有层次,有深度。,【写法借鉴】 从上面的例文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联想想象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即运用“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

16、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张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其思考问题的特点是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死守统一的模式;无一定范围和方向,是开放式的;有标新立异的特点。,材料作文是提供既定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方式。作者可以就事论事地进行评论,也可以就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或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探究。对材料的开放性讨论,会给我们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供绝佳的机会。对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作客观辩证地分析,可对材料本身作全景式的鸟瞰或对其中所蕴涵的观点作前瞻式的分析,对多种可能作假设性分析,其答案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换言之,只要我们对材料作发散性思考,作文就不会在题材上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写出来的也应该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例文三】 最后一只蚊子 王宇峰 阿文是世界上最后一只蚊子。它虽然不知道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