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7479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孟子》两章 学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课题18 孟子两章班级: 姓名: 所属小组: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3.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4.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

2、助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 、 ,是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三、朗读课

3、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天时 。 地利 。 人和 。 三里之城 。 郭 。 环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原因何在? 合作交流3-4自然段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池 。 兵革 。 委 ;去 。 域 。 封疆 。 固 。

4、 (13)国 。 (14) 威 ( 。(15)得道者 。 (16)失道者 。 (17)至 。 (18)畔 。 (19)顺 故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1)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探究质疑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主预习2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

6、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三,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1、发: ; 2、举: ; 3、士: ;4、苦: ; 5、劳: ; 6、饿: ;7、拂乱: ; 8、所以: ;9、动: ; 10、忍: ; 11、曾益: ; 12、空

7、乏: ;13、恒: ; 14、过: ; 15、衡: ;16、作: 。 17、征: ;18、入: ;19、出: ; 20、拂(bi): 。精读品析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证明了什么?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 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温馨提示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课后反思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