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247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1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学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 (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课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2、【问题探究】第一课时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

3、机严重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4、。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维新代表著作思想核心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移花接木梁启超变法通议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倡民权谭嗣同仁学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冲决网罗抨击旧制严复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存亡,翻译西书宣传维新思想借用进化论观点,近代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第

5、一人)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3维新派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宣传维新思想?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

6、车上书(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第二课时4.阅读课本108页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它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并谈谈百日新政的特点。详见教参265页百日维新的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宗旨上

7、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5.戊戌变法最终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屠杀戊

8、戌六君子-取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2)失败原因分析: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重要原因: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改革范围过大,全面铺开,操之过急,树敌太多。改革不彻底,目标不明确。放弃核心资产阶级政治主张,除旧不得力,将旧体制的积弊吸纳到新政中客观环境:列强侵略严重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教训:资产阶级改

9、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第三课时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处于近代化早期阶段,戊戌变法是继之而起,更臻完善的第二阶段。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1901年清政府有推行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军事:政变对新政中的军事改革并未波及,而为了清王朝的统治,更加强调军队的近代化,军事工业得到扩大和发展。 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宣

10、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激发了爱国思想的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要求“商战”以抵抗列强的经济侵略。清末掀起了抵制美货和收回利权运动,五四运动又发起抵制日货和罢市。这些都是从维新道路上发展壮大而来,在近代化进程中前进。 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出版印刷业获得长足进步,认知空间扩大。 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一位文学家这样评价道:“六君子就义的却给与社会很大影响,尤其是一般青年知识分子,因那一回政变的刺激,从桎梏麻醉中觉醒过来,中国

11、的革命也就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常提及的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古代不必多说,就近代而言,六君子之死就是中国精神的表现。”7、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项目明治维新(19中)成功戊戌变法(19末)失败社会背景资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阶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国际环境自由资义时期;列强集中侵略中国(有利的国际环境)向帝义过渡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检测】1、康梁变法的首要目的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C 救亡图存D 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12、2、以下著作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A 新学伪经考B 孔子改制考C 变法通义D 资政新篇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4、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建厂开矿实行君主立宪建设海军 A B C D 5、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6、(08,宁夏高考,41、15分)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

13、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

14、,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