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1566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2 夏,商,西周的灭亡 素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夏朝的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这也是我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因。夏朝的建立,要掌握以下几个规律性的问题:一是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二是早期国家建立的重要标志(暴力机构的产生)及其本质(奴隶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时

2、可补充必要的史料,通过史料来理解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在分析作用时,既看到它的积极一面,也应注意到它的消极一面,即随着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随着周王室的衰落,“蕃屏周”的作用越来越小,越来越影响到国家统一与稳定,从而为后面有关郡县制的学习打下基础。2难点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三代”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来源于“三代”,“三代”的许多故事千古传诵,如商汤灭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烽火戏诸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出自“三代”的传说。因此,初中学生有必要知道“三代”更替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故事。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的更替

3、,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为便于理清夏、商、西周朝代的更替,可以通过设计大事年表或表格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三、学法指导 (1)读书写作学习法为培养学生的史鉴意识和忧患意识,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两篇文章,结合“三代”的更替,加强学生对“三代”更替原因的理解,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学会在挫折中积累自己的才干和阅历,牢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4、身”。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自己动笔仿写一篇历史小论文。(2)理清历史线索:任何历史事物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鼎盛、衰亡的过程。如奴隶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于夏朝、发展于商朝、鼎盛于西周、衰亡于东周。历史学习中,还可以用故事作为线索串联历史过程。除上述大禹治水、商汤灭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烽火戏诸侯等,中间可以穿插伊尹与姜尚的故事,以故事会的形式来进行学习。 (3)历史验证:对于某件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普适性的结论,再用其他事件加以证明,看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严谨。本课“大禹治水”得到群众的支持,从而“禹传启,家天下”,建立夏朝。桀施暴政,“把人当坐骑”,

5、并自诩为太阳,当时人民咒骂说:“时日(桀)曷丧予,及汝偕亡。”再次验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结论。 (4)读图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仅凭文字不容易解决,如夏朝的疆域,可以借助以下图示,说明夏朝统治的区域是狭小的,借以说明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5)列表提炼: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把要点提炼出来列表整理,帮助记忆。夏、商、西周大事年表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夏朝建立禹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汤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盘庚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姜尚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6)歌谣总结法:将本课主要内容编成歌谣或顺口溜,既提高兴趣又帮助记忆,也是学习

6、历史的一种好方法。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始称殷,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 商周决战在牧野,纣死商亡西周立。武王定都在镐京,分封制行天下固。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 (7)史料补充法:在论证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历史结论时,可以补充如下三段材料,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材料一文明的程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精神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从人类

7、改造世界的成果看。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在洪水面前只能逃到高处或爬上树进行逃避。但到了奴隶社会,人们能以筑坝和疏导的办法去战胜洪水,可见,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有了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空前庞大的青铜“司母戊”鼎,更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已步入了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 材料三从人类开化程度看。在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常常不能维持人们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到了奴隶社会,不再杀死俘虏,把大批俘虏当作奴隶用到生产上进行劳动,实行简单的协作。这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使人类精神生产得

8、以迅速发展。 四、中考命题分析本课内容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中偶尔出现,涉及到知识点主要有: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等。试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近年,社会改革与和谐社会是各地历史中考题的“重头戏”,已成为中考热点。以下两个方面应引起注意:1朝代的兴衰史及其历史借鉴。2分封制的内涵、特征、影响。五、中考试题分析1(2008年,沈阳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朝代更替是人们共知的客观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清朝 B夏朝 C唐朝 D商朝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夏朝建立意义的理解,它的意义在于:其一,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

9、二,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本题考查第一点意义。答案:B2(2005年,庐州市)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解析:回顾所学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夏朝设置了官吏、军队和监狱,制定了刑法,建立起一整套国家机构,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本题四个选项中,B项是这些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答案:B3(2008年,汕头市)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A郡县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中央集权制解析:解此

10、题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制度的实行时间“西周时期”;制度的内容“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两个要素准确掌握其一即可判断是分封制。答案:B六、随堂检测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暴动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 D.

11、盘庚迁都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为 3、 4、 家产生的最本质的6阅读材料:材料一 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材料二 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请回答:(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他们的话对吗?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7阅读下列有关分封制的史料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

12、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请依据史料内容,完成下列表格:项目内容分封对象主要封国诸侯义务参考答案:1、B2、C3、D4、A5、B1)不对。事实上夏桀和商纣很快就被推翻了。(2)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失去了民心;商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

13、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会矛盾尖锐。(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7、提示:本题在解析时,须忠于史料,有者填,无者不填。如从材料二中并不能看出“出兵勤王”的内容,所以不能填“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这项诸侯义务。项目内容分封对象先圣王的后代,周天子的亲属、功臣等。主要封国焦、祝、蓟、陈、杞、齐、鲁、燕、管、蔡诸侯义务保护周王室;镇守疆土;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图说历史: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

14、隅大约80米。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又将方鼎运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