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0605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3.1《汉中的中外交流》课件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教东传,了解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传入中国,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摄摩腾与竺法兰在寺

2、里译出四十二章经。,从此,汉人开始出家,民间开始修建寺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 。 到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兴盛。,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佛教东传,并不只是一个宗教事件。乘着佛教大船而来的,是同样优秀的印度、希腊、波斯和中亚文化。雕塑、绘画、音乐、美术,物产、珍宝、工艺、科技,思想、逻辑、性格、,风气,形形色色,五方杂俎,都借助着这只航船渡过瀚海,来到中土。眼界、知性、文藻、胸襟,都为之一变。不能不说,佛教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词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3、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字母的仿造:随着佛教的输入,梵文也跟着进来,我国高僧仿照梵文字母来应用汉字切音,因此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佛教带来的负面影响,1 寺院成了逃避赋税的避身所,众多僧尼好逸恶劳,直接减少了 国家的税源兵源役源。 2 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愚弄人民,麻痹人民的思想。 3 寺院内贪婪腐化成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身边的历史,大雄宝殿内有哪三尊佛像?分别象征什么?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佛像,从右至左分别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因其是指地域范围来讲,故称“横三世

4、佛”。 释迦牟尼乃娑婆世界教主,这里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人间的世界,表现了大慈大悲; 药师佛是净琉璃世界教主,主宰人民无灾无病、丰衣足食、身心安乐、生男育女。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这里的人民没有烦恼,可尽情享乐。,僧人见人为什么要合掌? 合掌为佛教徒常用的礼节,表示由衷的敬意 。 为什么寺院莲花特别多? 按照佛教的说法: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并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现。既然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于是便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 。,僧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扫地? 佛门为净地,要扫去尘埃。 所谓的扫地,其实也是修行,扫除自己心地上沾染的灰尘,就是改正自己的习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