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5944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6 辽,西夏与北宋对立 每课一练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优化训练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唐代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最强盛的时期,它的疆域东至_,西迄_,北达蒙古高原,南抵_。思路解析:考查此题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对统一王朝所管辖疆域的认识,由此与本课所学的宋王朝只是局部统一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主要是一种基本记忆能力的考查。我们学习过在唐代曾经在西部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最远到葱岭一带,安南都护府到达了今越南境内,所以,唐代的疆域四至我们就容易记住了。答案:安东 安西 南海2.960年后周大将_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916年,_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10

2、38年,党项族的首领_称大夏国皇帝。由此历史上形成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来源:Z&xx&k.Com思路解析:契丹国是三个政权中最早建立的一个,然后是北宋,再次才是西夏。其中只有北宋是汉族政权,由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确立了这一个后,其他两个政权的少数民族的首领阿保机属于契丹,元昊属于西夏就容易记忆了。答案:赵匡胤 阿保机 元昊3.为图21的人物做简单的说明。图21 宋太祖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的认识能力,了解宋太祖有关的历史事件就可以。答案: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他建立北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4.“澶渊

3、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就是今天的A.河南开封B.河南濮阳C.安徽合肥D.安徽芜湖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空间概念的迁移能力,最大的干扰项是A项,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答案:B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A.辽兵南下掠夺B.宋军为夺取幽云地区C.辽国需要岁币D.宋真宗懦弱无能思路解析:北宋建立后,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发动了对辽的战争。答案:B2.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A.宋和西夏B.辽和西夏C.宋和辽D.宋和金思路解析:澶渊之盟中的澶州在黄河的下游,这个盟约应该是北宋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所签订的,而西夏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金所体现的主要

4、是与南宋的关系,本节没有涉及。答案:C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宋朝建立 澶渊之盟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B.C.D.思路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回忆可知,是在960年,是发生在1005年,是在916年,是在1038年。由此可知,顺序是。答案:D4.填一填政权建立者称号都城北宋辽太祖兴庆思路解析:本题锻炼记忆能力。第一栏中政权的名称是北宋,很显然这一栏主要应该填写宋太祖和都城汴京。第二栏由辽太祖可知说的是契丹政权。第三栏中的都城是兴庆也可以推出指的是西夏政权。答案:政权建立者称号都城北宋赵匡胤宋太祖汴京契丹阿保机辽太祖上京西夏元昊兴庆5.判断正误(正确的

5、打“”,错误的打“”)。北宋与西夏和辽之间的和议是经历了残酷战争的结果,北宋承担大量“岁币”,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所以这样的和议没有任何意义。思路解析: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和议应该是两者势力均衡的产物。这种均衡经过战争稳定下来,虽然北宋要承担大量的岁币,但却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而且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民族融合,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题目中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结论是片面的。答案:6.阅读下面材料:“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苏轼栾城集完成(1)(3)题:(1)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

6、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它也有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澶渊之盟的评价。首先从第(1)问中判断是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所以可以知道是辽宋之间的盟约,因此是澶渊之盟。答案:(1)澶渊之盟。(2)1005年,寇准。(3)对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志鸿教育乐园精彩的“表演”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两百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

7、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下列人物中属于契丹族的首领的是A.赵匡胤B.元昊C.阿骨打D.阿保机思路解析:本题是基本的知识记忆题。本课我们只学了A、B、D答案中的三个人物,A是汉族的、B是党项族的,只有阿保机是契丹族的。答案:D2.澶渊之盟发生的年代是A.1004年B.1005年C.1044年D.960年思路解析:1004与1044很容易混淆,但1044年是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1004年宋、辽发生了战争,第二年才形成了澶渊之盟。答案:B3.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时,坚决主张抵抗的是A.寇准B.李纲C.岳飞D

8、.宋真宗思路解析:B、C选项说的都是北宋抗金的名将,宋真宗是在寇准的坚决要求下才亲自率兵征讨辽兵的。答案:A4.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的“宋祖”是指A.刘邦B.李世民C.赵匡胤D.铁木真思路解析:毛泽东在词中所提到的是唐朝和宋朝,A是西汉人,D生活在南宋时期,建立了蒙古政权,而B是唐朝的皇帝。来源:Zxxk.Com答案:C5.历史上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它指的是现在的A.北京B.南京C.开封D.银川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和地理知识相结合的题目。北宋的都城在黄河以南的黄河下游附近,而北京在黄河以北,南京在长江流域,银川却在黄河上游。答案:C6.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

9、都进行了和议,其主要原因是A.双方都爱好和平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D.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思路解析:B选项不符合历史实际,西夏对宋称臣,但契丹没有归顺宋,所以这些说法本身是错误的。对于和议形成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双方美好的和平愿望所决定的,应该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衡的结果。答案:D7._年,宋与西夏订立和约;西夏对宋称臣,_每年送给_银、绢、茶叶等“岁币”。思路解析:西夏虽然对宋称臣,但是宋每年却要送给西夏岁币。这样的特殊历史需要特别注意。答案:1044 北宋 西夏8.如果你想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参照图22的西夏王陵图),你会去今天的图22A.开封和宁夏B.辽宁和

10、银川C.杭州和宁夏D.辽宁和宁夏思路解析:辽的统治区域在今天的东北内蒙,西夏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宁夏,故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需要到今天的辽宁和宁夏。答案:D9.阅读下面材料:“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完成(1)(2)题:(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谁?“北朝”是指什么政权?(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思路解析: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的大宋皇帝、契丹皇帝,“观盟”,特别是“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以看出,双方交谈的是宋

11、送给契丹岁币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这指的是澶渊之盟,由此可以解决下面的问题了。答案:(1)宋真宗。辽。(2)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结束了辽宋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10.现在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中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契丹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汉族的融合关系。契丹族与汉族长期融合,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因为契丹族积极向汉族人民学习,曾经强盛一时。答案:说明了契丹族与

12、汉族的融合,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11.阅读下面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来源:学.科.网Z.X.X.K请回答: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历史作用?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课本“碰撞中的融合”一目中讲得很清楚,在长期的战争中,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同时,当契丹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发达生产力的需要

13、,对自己原先的制度也进行了修订,推行“汉法”,所以才出现了在辽境内生活的汉族人有了“忘南顾之心”,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的发展。答案: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中原王朝官制。辽统治者采取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12.关于北宋的两次议和活动(分别指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北宋、南宋接受了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条件给当时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导致两宋的灭亡。弊大于利,此举不可取。其二,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利大于弊。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按照自己的理

14、解,说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思路解析:本题属于观点分析题,考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对于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和议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当然,其中北宋要负担岁币自然会增加北宋的财政负担,但毕竟换来了和平局面,而且这种和平是当时各族人民所需要的,通过各族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当时民族的融合与社会发展。答案:同意第一种看法。两宋时期是与几个少民族政权的并立时期。(1)澶渊之盟,夏宋和议,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着北宋的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2)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这种和议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3)每年给予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岁币,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积弱,财政困难。(4)统治者为转嫁危机,加重对人民剥削,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起义不断。同意第二种看法。北宋时期是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1)西夏、辽政权兴起之后,不断对北宋政权用兵,战争连年不断,给双方带来了巨大战争痛苦,严重破坏了当时社会生产,威胁北宋安全。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是民族融合友好的表现。(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