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40977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参考)高中地理 5.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云南玉龙雪山,大气,水文,生物,土壤,地形,1.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岩石,骆驼刺,2.关系: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1. 地理要素:,3. 整体性表现:,各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和 等过程,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科网,在地球外部四大圈层间进行着 和,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生物,岩石圈,大气环流,物质迁移,能量交换,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联系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什么是生物循环?,有机界

2、,无机界,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通过降水、土壤和河湖及生物获得了水分补给。,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岩石经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生物、土壤、大气、水、地貌,(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河湖、生物中的水分,活动,收:,支:,(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太阳

3、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活动,植物成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和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外部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环境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为地理环境的功能。,物质迁移 能量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叶绿素,这种生产功能需要哪些要素的协调参与?,思考,生物改造地理环境最根本的原因 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植物体内,向大气中释放氧气,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

4、壤的形成,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光合作用,2.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即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增强,吸收更多二氧化碳。,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思考,阅读下文,通过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平衡功能,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 当食物与水源丰沛,寒潮少,避风处和含盐土壤足以维持其生长时,其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存

5、活率下降。 如果藏羚羊数量增加,将导致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的不足,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下降,数量锐减。但当藏羚羊数量减少时,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相对充足,在寒潮低发年,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上升,数量恢复。 因此无人干扰时,藏羚羊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组卷网,活动,高原地形,寒冷的气候,水源丰沛,含盐土壤,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生存的要素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减少的原因?,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猎杀,数量基本恒定说明什么功能?,平衡功能,动 态 平 衡,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保证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黄土高原的水

6、土流失,湖泊演化为陆地,案 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案例,资料背景: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水 土 流 失,土壤侵蚀,地貌变化,水文变化,植被退化,气候变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植被下降,逐渐消失,表土流失,肥力下降,侵蚀沟谷,沟壑纵

7、横,泥沙淤积,泛滥平原,湖泊演化为陆地,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湖泊在演化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活动,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 水文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地形由湖泊变成了陆地,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生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湖泊演化 为陆地的统一 变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变化的动力来自外部(

8、主要是人类活动);,变化具有整体性;, 和 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岩石受人类干扰较小。,生物,水,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20世纪的大规模采伐,目前,东北林海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现存森林多为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案例3,b,a,森林面积下降,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腐殖质减少,另一方面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下降和天然次生林与人工林增多,降

9、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使地面沟谷纵横,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案例3,d,e,c,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维持和增加面积,触发,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下图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1,2,3,4,5,水位上升,陆生生物受淹;阻隔鱼类洄游,降雨增加; 气温日较差减小,河道淤塞,减少,活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案例:生物循环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10、的演化过程 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改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结构,分析填空,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大气中碳元素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 沿海陆地被淹 化石燃料被开采燃烧 碳元素循环 海面上升 地壳中碳元素减少 极地冰融化 排放二氧化碳,根据图上反映的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特点,E,G,A,D,I,B,H,F,C,整体性,3“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B,1.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C,2.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