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3702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课件新版粤教沪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方法技巧:累积法适用于测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如测纸张的厚度、硬币的厚度、铜丝的直径等;替代法(辅助法)适用于测不容易直接测量尺寸的量,如测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化曲为直法适用于测弯曲的长度,如测地图上铁路的长度等;滚轮法适用于测较长的距离;截取法适用于测弯曲的距离.,例1 如图1-3-1所示,将50 cm长的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了30匝,线圈长度为_cm,则金属丝的直径为_ cm;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则测得的直径将偏.,图1-3-1,解析:本题是先测出30匝金属丝的直径之和是多少,再除以30,就是

2、金属丝的直径.由题图可知线圈长度L=5.00 cm,线圈匝数n=30,故金属丝的直径 0.17 cm.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 答案:5.00 0.17 大,本题所用的方法叫累积法,直接用毫米刻度尺测金属丝的直径不好测,但可以先测30匝金属丝的直径之和,再除以匝数30,就可以算出金属丝的直径.,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俯视读数偏大, 仰视读数偏小.,小提示: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时应注意:物体不易吸水或不溶于水;物体大小要合适,使它能够完全放入量筒或量杯中;量筒或量杯中的水量适量,即物体放入量筒或量杯中后,水面不会超过量筒或量杯的最

3、大刻度,同时水又能浸没被测物体.,例2 如图1-3-2所示是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一种方法.由图可知,该量筒的量程为_mL,该物体的体积为_ mL. 解析:该量筒所能测量的最大值为100 mL,所以其量程为0100 mL;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50 mL,物体和液体的总体积为60 mL,故物体的体积V=60 mL-50 mL=10 mL.,图1-3-2,0100,10,长度与时间的估测,例3 身高160 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教室宽5臂展,约8 m(臂展: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 B.教室长10步幅,约30 m(步幅:走路

4、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课桌长4,约2.8 m(: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 cm,解析:教室宽5臂展,约8 m,则每臂展约1.6 m,符合生活实际;教室长10步幅,约30 m,则每步幅约为3 m,这不符合实际;课桌长4,约2.8 m,则每约0.7 m,即7 dm,这不符合实际;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5 cm,10 cm不符合实际.故选A. 答案:A,不能正确地选择测量方法,例4 测量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如图1-3-3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图1-3-3,解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A、B、D选项中的

5、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C选项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与圆柱体接触的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之差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错解:A或B或D 注意: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关键是找到一种合理的测量方法,即如何准确地确定直径的起点和终点,并且使之与刻度尺上的刻线对齐.由于圆柱体的横截面是圆形的,所以我们应借助一些辅助工具进行测量.在A、B、D三个选项中,刻度尺的刻线没有对准圆柱体截面的起点,测量方法错误,正确的测量方法是C选项所示的方法.,题型一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例5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之一,如图1-3-4所示的圆柱体的直径为_cm.,图1-3-

6、4,解析:由题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圆柱体的前端对应的刻度值是6.00 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是8.35 cm,则圆柱体的直径d=8.35 cm-6.00 cm=2.35 cm. 答案:2.35(2.342.36均正确),题型二 测物体的体积,例6 如图1-3-5所示,量筒的量程是_,分度值是_,物体的体积是_cm3. 图1-3-5 解析:由题图可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50 mL,即量筒的量程是050 mL,量筒每10 mL分10个小格,每小格为1 mL,即分度值是1 mL,则V物=V总-V水=40 mL-20 mL =20 mL=20 cm3.,20,050 mL,1 mL,题型三

7、 人体上的尺和表,例7 在下列常见物体的数字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1)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07_. (2)教室的高约为3.1_. (3)中指的长约为0.75_. 解析:(1)人的头发的直径在0.07 mm左右,一张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0.07 mm左右.(2)一层楼的高度在3 m左右,教室的高度与一层楼的高度差不多,在3.1 m左右.(3)一支粉笔的长度在10 cm左右,中指长度略小于10 cm,在7.5 cm=0.75 dm左右.,mm,m,dm,例8 给你一枚一角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你所用的器材和步骤写出来. 解析:本题是长度测量的开放性问题,解题方法有多种,“替代

8、法”是应用了等量替代的原理;“以直代曲法”是在测量地图上两地间的铁路线、公路线长时常用到的方法. 答案:方法一 器材:硬币、三角板(两个)、刻度尺 步骤: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紧夹硬 币(如图1-3-6所示),两个三角板的直角 边所对应的刻度值的差值,就是硬币的直径.,图1-3-6,方法二 器材:硬币、刻度尺、红色圆珠笔 步骤:在硬币边缘上点一红色标记,将硬币放在刻度尺上,使红色标记对准某一刻线,记下读数,将硬币沿刻度尺的刻线转过一周后,红点再对准另一刻度时记下读数(如图1-3-7所示),这两个读数之差,即为硬币的周长C,根据周长公式C=d,即可求出硬币的直径d= .,图1-3-7,方法三 器材

9、:硬币、弹性不大的细棉线、刻度尺、笔 步骤:用细棉线绕硬币一周,并在起点与终点处用笔做记号,用刻度尺量出细棉线上两记号间的距离即为硬币的周长.根据周长公式C=d,即可求出硬币的直径d= . 方法四: 器材:硬币、白纸、刻度尺、笔 步骤:把硬币放在白纸上,紧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直径d.,知识链接,(1)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的组合,可以测量出环形物体、圆柱体、球体的直径,还有硬币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生活中测身高也是应用这个方法. (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如累积法、以直代曲法、滚轮法、取样法、平移法等. (3)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的使用

10、方法: 测量前,看清刻度尺的零刻线、分度值和量程;测量时,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不能歪斜,零刻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减小误差的方法:采用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改进实验方法.,解读中考:本节主要考查的内容为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估测、体积的测量、时间的估测等.其中时间和长度的估测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由于测量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今后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还有可能会增加,题型多以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为主,偶尔也有简答题.,考点一 长度的估测,教材第16页“活动3” 你身上的“尺” 图1-27 身体

11、上的一些尺寸,例9 (福建龙岩中考)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手估测长度:伸出你的拇指和中指(如图1-3-8所示),拇指和中指两指尖之间的距离叫(zh).你的一约_ cm,你现在使用的物理试卷的长度约_. 解析:一在1522 cm之间,物理试卷的长度约为52 cm,为2.53.5.,图1-3-8,3(2.53.5均正确),17(1522均正确),考点二 特殊方法测物体的长度,教材第17页“作业第2题” 如图1-29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则细铜丝的直径为_mm. 图1-29,例10 (山东德州中考)如图1-3-9所示,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一枚纽扣的直径,纽扣的直径是_cm. 解析:由

12、题图知刻度尺上每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纽扣左侧与2.00 cm刻线对齐,右侧与3.20 cm刻线对齐,所以纽扣的直径d=3.20 cm-2.00 cm=1.20 cm.,图1-3-9,1.20,例11 现有一个圆柱形封闭油桶,形状如图1-3-10所示,仅有一个钢卷尺(量程满足测量的要求),一支粉笔和一个重垂线,不许计算,不许打开油桶,要求直接测量出封闭油桶的上、下边缘上两点间最大的直线距离.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说明具体方法.,核心素养,图1-3-10,解析:油桶是封闭的,在不能打开的前提下测量上、下边缘上两点间最大的直线距离,必须采用等量转换的方法,进行间接测量. 将桶直立于水平地面上,用粉笔沿桶底在水平地面上画一个圆; 将桶移至与圆相切的位置,设切点为B(如图1-3-11);,图1-3-11,利用重垂线找出切点 正上方桶边缘上的点A; 用卷尺找出圆的过B点的直径,确定直径的另一端点C的位置; 用卷尺直接测量A、C之间的距离,测得结果即为桶的上、下边缘上两点间最大的直线距离. 答案:见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