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26131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年中考历史 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复习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8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2015年,1953,1954.9,1956,1957,1958,1966,1976,年,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宪法,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时期,粉碎“四人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点1 第一个五年计划,考点2 1954年宪法,考点3 三大改造,考点4 中共八大,考点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考点6 成就及模范人物,考点7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预测试题 1 读图,回答问题,图一 “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二 苏联工业化宣传画,(1)两国发展工业化,突出发展哪一行业?,(2)两国发展工业化的共同原因是

2、什么?经济上都采取了什么体制?,重工业,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计划经济体制,2.读图,回答问题,图一 近代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二 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1)以上两幅图片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哪一领域的发展状况?,(2)从图片上看,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先后有什么不同?,经济领域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行业上来讲,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体现在棉纺织等轻工业方面;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从地域来看:近代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注重边疆地区发展。,3.读图,回答问题,图一 雾都伦敦,图二 大炼钢铁,(1)伦敦成为雾都和我国大炼钢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图一、图

3、二产生的共同的影响是什么?,工业革命,蒸汽机的使用。 “大跃进”高指标、瞎指挥”左“倾错误指导。,环境污染。,河北中考演练,1(14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人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应是( ) A斯大林模式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D,2(11年)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它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

4、国当时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A,3(10年)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4(09年)2009年“”期间,同学们看到右面的老照片,纷纷推算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 A34 B50 C55 D60 5.(09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规定了人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A B C D,C,C,他山之石,1.(14江西)宣

5、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A,2. 图中人口死亡率最高点与自然增长率最低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文化大革命爆发 3.(14苏州)右图是1954年邮政总局发行的特种邮票。它的发行是为了庆祝( ) A共同纲领的通过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 D双十协定的签订,B,B,4(14苏州)右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

6、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总体分布不均,落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材料三:一五计划成就图 (2)结合材料三包含的信息,说明中国工业面貌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

7、学知识和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合理的局面。,国家独立和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实现富强。,6.材料一: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材料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湖国家而奋斗,(1)两则材料探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强调的侧重点是什么?,(2)材料一强调而形成的路线导致什么样的行动?有什么危害?,7.(14内蒙

8、古呼和浩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什么?,主要任务: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经济文化的需要。,材料二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材料二所说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有什么积极作用?又存在什么问题?(2分)

9、 (3)这个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又发动的两大运动是什么?(2分),(2)积极作用: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1分)存在问题:忽视客观规律,容易产生不良影响。(1分)。 (3)两大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

10、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材料二: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以阶级斗争为纲 “文革”史料 材料三: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2)材料三和材料二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

11、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符合实际?说明理由。,材料一观点:便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材料二的观点:阶级斗争是长期的,需要警惕。材料一符合实际。理由是:,由阶级斗争为刚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经济和组织上拨乱反正,做出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附加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图二回答,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3)从图一、二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19581960年呈上升趋势。 原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动了工业国民收入的增长。 19601961年呈下降趋势。 原因: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 (2)19761987年间迅速增长。原因: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3)启示:经济政策应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或生产关系的调整、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