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散文.ppt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22867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7.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亮程散文.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刘亮程散文.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刘亮程散文.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刘亮程散文.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刘亮程散文.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亮程散文.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亮程散文.pptx(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亮程的乡村散文,作家简介,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黄沙梁。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虚土在新疆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木垒书院,在刘亮程的号召下,一座名为“木垒书院”的院落在天山脚下悄然成型,让这个曾经“几乎看不到人”的菜籽沟村,成了汇聚各界名家的“艺术家村落”;同时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刘亮程通过自给

2、自足的耕作返璞归真,于写作之余享受农民式的生活。 书院还筹资100万元,设立了“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奖励对中国乡村文学、绘画、音乐、乡村设计做成杰出贡献者。每年重奖一位,2015年首届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被誉为中国单项奖金额度最高,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奖。 2015年8月29日,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菜籽沟木垒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在菜籽沟木垒书院颁奖,首位获奖人是著名作家贾平凹,他获得了实物和现金总值100万元人民币(各半)。,一、思想内涵,(一)生命意识 (二)乡土情结 (三)乡村哲学,(一)生命意识,1.生命的平等性

3、刘亮程非常懂得人畜一般。在刘亮程的散文世界,他不是盯着人写,在他的散文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写狗、写驴、写马、写昆虫、写鸟、写树等非人生物。人只是千万种生命中的一种。人可以成为文章的重心,其他生命也一样可以成为文章的重心,因为都是生命。 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写作视角,才构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魅力,我们从他对动植物的描写中,发现了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式。,2.生命的伤痛与荒凉 生命的脆弱与限制我刚才只讲刘亮程对世界表示欢喜的那一面,可是,刘亮程表示伤痛的时候,也是很多的。他对于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感受特别强烈。写到生命的时候,他总是用那种有限的眼光打量生命。比如一头牲口,虽然它跟人相比力大无穷,实际上它依然很

4、有限。他讲到驴啊马啊它们的力气的时候,就常常强调它们力气的限度,说它们干了什么事,忘了留一点力气再干什么。他讲到人也是这样,他说,我在田里干活,太卖命了,忘了留一点回家的力气。 而他对生命荒凉的感受集中体现在对劳动的看法上,他有篇散文的题目就叫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 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像四处蔓延的草,像东刮西刮的风,像风中的草屑和尘土,像只有一行脚印的路在一个人的一生里,在一村庄人的一生里,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 隐身劳动的人,成为荒野的一部分。 没有名字的人还将无休无止地埋身劳动。没有名字的人像草一样,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荒凉下去。 劳动这样一件被常人视为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刘亮程看来竟荒凉如斯

5、,我们也可以想见他对生命的荒凉感有多么强烈了。,3.生命的恐惧与焦虑 刘亮程的文章中,充满了对于虚无的恐惧和对人生意义的焦虑。他从来没有像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安守于一个封闭村庄的日常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存在比肉体更加广大,比日常生活更加深远,比寿命更加长久,比村庄更加丰富。他渴望看见自己在世界留下痕迹,对世界产生影响。他常常拿着铁锨在村头东挖西铲,让一棵草、一裃土因为他的力量而改变。 但是他却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虚无感总向他袭来,且似乎无法回避,这又加剧了他的恐惧和焦虑。,他有一篇文章叫天边大火,比较准确地表现了一个少年的存在恐惧和意义焦虑。这个12岁的孩子在夜深人静中独自面对着整个世界的黑暗,他

6、由此而对世界、对存在产生恐惧和怀疑。他甚至担心村庄在黑暗之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他为此彻夜难眠,非得找到一个答案不可。整个世界都在沉睡中懵里懵懂地、不由自主地向未来行进,他们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原野上疯狂地奔跑,永远看不到希望之光。只有这个孩子不愿意懵里懵懂地奔向他不信任的未来,他知道没有赋予意义的未来就像此时此刻的村庄一样一片黑暗。与其无望地奔跑,不如自己创造一点光明和希望。于是他摸黑起床,找到火柴,到村外的原野放了一把火。这片火海终于把他的村庄从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打捞出来,天地因此而分明,世界因此而光亮。这个少年终于看见了自己和自己的村庄。 到了这里,我和文中的少年一样,都为眼前这真实的存在感感到

7、喜悦和心安,然后刘笔锋一转“我不知道呆站了多久,直到后来,火终于熄灭了,夜色重又笼罩那片烧黑的荒野,村子还是静静的,没有一个人醒来,没有一条狗吠,没有一只鸡鸣叫”我瞬间就明白了,虚无又铺天盖地而来了,而这虚无的恐惧和焦虑也会一直包围着这颗敏感的心。,(二)乡土情结,1.对故乡的怀念 刘亮程说:“故乡对于我, 它不仅是出生地, 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 有时候想着想着, 好像又回到了那里, 回到那种生存中, 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 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 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随处可以发现他对故乡黄沙梁的热爱,他热爱着黄沙梁的全部每一道

8、梁、一条沟、一棵树、一株草、一头驴、一只狗、一阵风、一柱炊烟他打从心底认同黄沙梁。 就算他之后搬去了县城、搬去了乌鲁木齐,他依旧认为自己是“扛着铁锨进城”的人,他对自己作为黄沙梁的一介农民的身份认同一直未改变。,2.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当代作家对故乡的书写经常在心理上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所构成的矛盾和张力中展开,但是在刘亮程的散文中,我们却很少发现这种矛盾,有研究者曾指出刘亮程的散文有很大的虚构成分,其实刘亮程是从生存和生命的层面上去展示一种乡土文化, 而不是对具体生活事件的记录和描摹。更重要的是,作品亦不呈线性展开的状态, 即连缀作品的不是时间的流动, 而是潜在的情感走向。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虚构

9、和美化,毋宁说是对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追忆和寻觅。 黄沙梁这个小村庄,对刘亮程来说,既是起点也是归宿,是他精神的寄托,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恰好在他对故乡的回忆与书写中进行。,(三)乡村哲学,1.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略) 2.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慢”的哲学 “在外面时我老担心这个村庄会变得面目全非。我在迅速变化的世界里四处谋生。每当一片旧屋拆毁,一群新楼拔地而起,我都会担心地想到黄沙梁。它是否也在变成这样呢。他们把我熟悉的那条渠填掉,把我认识的那堵墙推倒,拆掉那些土房子。”(一村懒人) “这个村庄真是幸运,幸亏聪明人全走了。若让一个聪明人当上村长,村庄可能早就变样了。他会把难看的破墙烂房子推倒

10、,把像把钩镰形状的黄沙梁村规划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引进一种新品种的牲畜,人工配种,让家家户户的牛变成一种牛,鸡变成一种鸡。再不存在谁家的黑牛或白额黄牛,不存在芦花鸡、红背白肚母鸡、好看的杂毛鸡。如果这样,这个村庄才真正地完蛋了。”,何谓“慢”哲学? “慢”哲学认为,“进步”观念导致了个体存在的焦虑与生命意义的迷失; 现代人追求的高速进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往往是以令人难以忍受的损失为代价的; 唯有减缓速度,让生命慢下来,才能取得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解,进而重新确证生命的价值。 让生命慢下来,首先是对人的脆弱性、有限性和局限性的接受,体现了对时间的尊重。尊重时间并不等于屈从于时间,我们只

11、是摆脱了时间的专制,重新成为自己的主人: “以前我总以为一生短暂无比,赶紧干几件长久的事业留传于世。现在倒觉得自己可以久留世间,其他一切皆如过眼烟云。” “在一个村庄活得久了,就会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了下来。而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着。这说明, 你已经跟一个地方的时光混熟了。”人摆脱了快节奏生活的逼促,不再亦步亦趋地跟随在时间刻度的后面,倒是时间为人放慢了自己的步伐。 让生命慢下来,是恢复其人与自我、他人、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开始,也是人重新赋予生存以意义的开始: “所谓慢,是我们对待事物或事物对待我们的一种态度: 彼此珍惜和挽留。”摆脱时间和空间的焦虑,将我们的心灵从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中疏解出来

12、,不再汲汲于飘渺的未来,而是怀着久违的家园意识,重新关注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变得真实而有意义。,二、语言和叙述风格,(一)朴实而又充满哲理诗性的语言风格 1.朴实明快 (1)大量运用地方口语、俗语 我和老马走出草棚。老马一手提刀,一手拿着根麻绳。我背着手跟在老马后头。我是打下手的。我们等这群牛等了一个上午。(等牛把事干完) 我和侄儿侄女捡了半个小时,没怎么挪窝,把两辆自行车篓捡满了。半冬天的零嘴就有了。(真是没办法) (2)善用短句,句子结构连贯、紧凑 大兄弟,你看,缺根大梁,一时急用买不上,大清早见你院子里扔着一根,就拿来用了,本打算等你睡醒了去给你送钱,这不(

13、远远的敲门声) 也是一样的黄昏,从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掀,走路一摇一晃。(谁的影子) (3)常省略关联词语 我不敢进去,(因为)我害怕他家的房子。(所以)我说外面好,凉爽。(有人死了) 奶奶说,每天早晨起来都会少几户人。门大锁着,院子空空的。(因为)没粮吃,(所以)人都慌了,(因此)扔下几辈人建起来的家业往外跑。(老黄渠村的地窝子),2.幽默诙谐 在刘亮程的散文中, 随时随处都可以读到调侃式的语言。他似乎信手拈来, 不费功夫。这些语言诙谐幽默, 活泼风趣, 读来饶有兴味。 如自嘲: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尽量装得跟人似的,跟一个城里人似的说话、做事和走路。(城市牛哞) 再如调侃

14、动物:公驴像腰挂黑警棍的乡村警察, 从村东闲逛到村西。亢奋时叫几声, 平常的时候就沉默, 心怀驴胎, 想想眼前嘴前的事。,3.诗性化的语言 “我努力让自己像写诗一样写每一篇散文, 觉得自己还是个诗人。”(对于一个村庄的认识答青年诗人北野问 刘亮程是以写诗起步的, 因而他的一些短篇幅的散文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一篇篇散文诗。其语言常具有诗一般的韵味, 灵动优美、精警透辟、意味深长。 人们还没下种时,已经把一个人埋进土里。(春天的步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过巨大。(寒风吹

15、彻) 蜻蜓飞来飞去最终飞到夕阳里的一堵土墙上。人东奔西波最后也奔波到暮年黄昏的一截残墙跟。 此外,一些文章的题目也能体现诗意,如“炊烟是村庄的根”、“风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树会记住许多事”、“空气中多了一个人的呼吸”等等。,4.比喻精彩 刘亮程的散文有大量独特、新颖的比喻,使得他笔下的文字具有了一种精辟隽永、意味深长的特点。 “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 熟透了也就死了。”(冯四) “他们的脚步声在马路上散开, 渐渐走远, 像一朵花开败在夜里。”(同上) “掰完棒子的苞谷杆, 就像一群衣衫破烂的穷叫花子站在秋风里。” “不论收多收少, 秋天的田野都叫人有种莫名的伤心, 仿佛看见多少年后的自

16、己,枯枯抖抖站在秋风里。(最后一只猫) “死亡是我最后的情人, 在我刚出生时, 她便向我张开了臂膀。”(春天多远) “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二)叙述策略,1.叙述视角:他的散文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而这个“我”是黄沙梁的农民之一,但和普通的农民又不太一样。他既是村庄生活的参与者,也是村庄中的旁观者,而村庄也仿佛只为他这个旁观者而存在,成为“一个人的村庄”。 2.叙述模式:他的散文面对的群体主要是城市中生活的文学爱好者,这就决定了其文本的叙述模式最重要的两点: 一是写城市人想做但无法实现的农村特有的生活; 二是要让城市读者不对这种陌生的生活方式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散文不受束缚的框架下语言要适当幽默。,补充:与李娟的简要对比,作家简介: 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