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定稿.李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671001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期定稿.李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期定稿.李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期定稿.李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期定稿.李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期定稿.李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期定稿.李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期定稿.李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阳县氏族迁徙初探四川师范大学 08 级 2 班李冰 指导教师 黄尚军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文化作为众多文化形式中较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历史参考价值,姓氏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姓氏大族,而对氏族的迁徙的探究有其很强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巴蜀地区因起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较为封闭而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我们在这里对巴蜀地区的云阳地区的氏族迁徙进行探索,使之折射出巴蜀文化光芒。本文在结合民国版的云阳县志和其他方志,和翻阅其他资料书籍的基础上,以云阳地区的氏族迁徙为依托,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云阳地区的氏族迁徙的概况:迁徙原因、迁徙特点还有迁徙影响等,探究其蕴含的文化意义

2、,并且根据对氏族迁徙的探究,竟而还原当时历史现状,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对“真”的执着追求,追本溯源。关键词:云阳 氏族迁徙 方志 初探一、序言(一)本课题研究内容概况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经过历史的变迁氏族的凝聚力日益衰减,但是这些变迁中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所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云阳氏族:第一,简介清代至民国云阳地区的氏族情况第二,介绍云阳地区的迁徙情况第三,阐述云阳地区各姓氏的通婚状况及其影响第四,对云阳地区各大家族姓氏变迁的认识(二)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意义第一,研究基础研究基础包括

3、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历史基础: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氏族,可历史悠久,中国提倡孝道,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十三经之一的孝经肯定了孝敬父母的伦理原则,更有对认祖归宗的认识。再者,我国在宋代就出现了百家姓 ,里面收录了数百个姓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清代张姓氏寻源等书都有对氏族的研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而清末民初的云阳县志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现实基础:大量的图书和网络资料为本课题的提供了很多的参考文献,而黄尚军老师从事相关研究多年,收藏了大量的有关书籍,更是为本课题提供了详尽的材料。第二,研究意义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圣人有言:“兴于诗 ,立于礼

4、,成于乐。 ”信礼守仪,一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对氏族的研究可 以 “追 本 溯 源 , 光 宗 耀 祖 ,以 谕 后 人 , 正 人 伦 , 明 孝 悌 ”, 在 礼 仪 方 面 有 重 要 影 响 。再 者 , 对 氏 族 的 研 究 是 民 俗 学 研 究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对 云 阳 地 区 氏 族 的研 究 , 可 以 通 过 各 大 家 族 姓 氏 的 变 迁 , 映 射 我 们 神 奇 而 瑰 丽 的 巴 蜀 文 化 , 因此 , 就 文 化 方 面 而 言 , 本 课 题 有 相 当 的 研 究 意 义 , 文 化 本 就 是 一 个 比 较 广的 概 念 ,

5、 狭 义 的 文 化 指 的 是 一 种 心 灵 习 惯 , 广 义 的 文 化 包 含 四 个 层 面 , 一是 物 态 文 化 层 , 由 物 化 的 知 识 力 量 构 成 , 是 人 的 物 质 生 产 活 动 及 其 产 品 的 总和 , 是 可 感 知 的 、 具 有 物 质 实 体 的 文 化 事 物 。 二 是 制 度 文 化 层 , 由 人 类 在社 会 实 践 中 建 立 的 各 种 社 会 规 范 构 成 。 包 括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婚 姻 制 度 、 家 族制 度 、 政 治 法 律 制 度 、 家 族 、 民 族 、 国 家 、 经 济 、 政 治 、 宗 教

6、 社 团 、 教 育 、科 技 、 艺 术 组 织 等 。 三 是 行 为 文 化 层 , 以 民 风 民 俗 形 态 出 现 , 见 之 于 日 常起 居 动 作 之 中 , 具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 地 域 特 色 。 四 是 心 态 文 化 层 , 由 人 类 社 会实 践 和 意 识 活 动 中 经 过 长 期 孕 育 而 形 成 的 价 值 观 念 、 审 美 情 趣 、 思 维 方 式等 构 成 , 是 文 化 的 核 心 部 分 。 在 我 国 汉 语 中 , 对 文 化 的 定 义 , 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曾极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他说: “周监于二

7、代,郁郁乎文哉。” 1 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1 论语八佾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后来,南齐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写道:“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道。”从这两个最古老的用法上看,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文化就是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使人“发乎情止于礼”。就目前看来,学术上并没有系统的对云阳地区的氏族研究,因此,在文化方面,对云阳地区的氏族研究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在人伦学方面: “家”的意识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封建士大夫的宏愿,

8、家是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归宿,而姓氏又是血缘的标志,对姓氏家族的研究,在人伦学方面有助于我们对本家本源的认识,人伦天理,大道纲常是几千年儒家所提倡的,我们对本地区氏族的研究,可以正人伦,明天理,知孝悌。再者,我来自哪儿?我是谁?这类关乎人类本真本源的哲学问题困惑着一代代人,我们来自哪儿,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是人类的本性,每个人的骨子里都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原乡情结,对“追本溯源的”追求的执着本性,云阳氏族的研究正是我们这一本性的体现,即我们中国人的“根”的意识,认祖归宗。因此,在文化教育,人伦礼仪方面,对云阳地区的氏族研究都很有学术价值。二、正文(一) 云阳县志所见氏族概况1姓氏简介(

9、1)姓的起源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姓”字的解说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予,从女从生。 ” 再者,“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收集的是从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 6 世纪) ,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其中有相当部分是赞颂母亲的。 ”2因此,姓大概出现在母系氏族时期,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从女姓。姓,按照人类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指按照一定世袭关系延续的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中国人的家族称号,及其产生的原因,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为顺应某种需要,姓的出现也无法逃出这一普遍规律, “人所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

10、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所以姓的出现也是为了,顺应人类的正人伦、别婚姻的需要。(2)氏的起源及定义氏的起源略后于姓,出现在父系氏族时期,到秦汉时期姓氏逐渐通用,合二为一, “氏”:“上古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上古时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3“氏”包括几种 4:第一, 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第二, 氏族, 广韵纸韵:“氏,氏族”第三, 远古传说中人物、国名、国号或朝代均系以为氏。如:伏羲氏,2 参见汪泽树姓氏名号别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第二次印刷 第 4 页3 参见徐中舒汉语大字典卷 3 2130

11、页4 参见徐中舒汉语大字典卷 3 2130 页神农氏。第四, 古代少数民族支系的称号,如:鲜卑族有慕容氏第五, 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其父姓之后系“氏”第六, 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第七, 古代巴蜀一带称江边要崩落的危岸为氏第八, 通“是”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氏,假借为是。”但在先秦以前,姓氏有别,姓是一个家族血缘的标志,且无贵贱之分,而氏是在姓之后才出现的,是贵族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某种程度上说, “氏”带有某种阶级色彩。而姓只单纯的是一个家族血缘的标志。(3)姓氏之别姓氏有别,氏在姓之后,起源于父系氏

12、族社会,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侧重于来区分贵贱,而且,氏在最初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所以,氏具有地域性,是为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姓只是标志家族的字,或者指的是一般平民, 5无贵 贱 之 分 , “三 代 之 前 , 姓 氏 分 而 为 二 , 男 子 称氏 , 妇 人 称 姓 。 氏 所 以 别 贵 贱 , 贵 者 有 氏 , 贱 者 有 名 、 无 氏 姓 所 以 别婚 姻 , 故 有 同 姓 、 异 姓 、 庶 姓 之 别 ; 氏 同 姓 不 同 者 , 婚 姻 可 通 , 姓 同 氏 不同 者 , 婚 姻 不 可通。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大概为

13、姓氏出现的原因,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6。概而言之,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姓侧重于血统关系,氏强调地域概念;姓是决定能否通婚的依据,氏则用来区分贵贱。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称姓而不称氏。2.云阳地区的氏族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云阳县志介绍了云阳地区的婚丧习俗,方言称谓以及氏族变迁等状况,具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及学术价值,其中罗列了云阳城乡一百七十八族的原籍始祖以及各家族的发展形式。民国 18 年云阳县志礼俗志中描述的庐氏,“庐氏,闽以贸 来县,咸同间, 门户极盛,喜賙贫之务, 为慈惠事,崇尚儒业

14、,以学行教其子弟,皆隸学官,为诸生,洊膺 乡举,任列县教职,声誉籍甚。遭庚午水灾,家中落然。其子姓皆食贫植品,不墜家法。县人言行,谊推庐氏。详贡举篇。 ”从迁徙地,到迁徙原因,家族发展状况,寥寥数语却道竟了一个家族的兴盛变迁。再者如民国 18 年云阳县志礼俗志:“陈氏,世居城西,有宗祠。其先世自巫山徙县郭,有以东、南、西、北为昆弟名者。兹县陈氏,西之后也。乾嘉间,盛有文学名俶。及子嘉 瑯、嘉瑞,皆以岁贡,官教职俶。 尝为县志数卷,嘉瑯成之,实县有图经之始。今其后人,尚居西坪, 读书治生,不失祖风。具士林传。往者尝富盛,今遂衰落,而口犹众。 ”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读书治生,文学以名的家族的

15、来龙去脉。如此等等的例子很多, 云阳县志包含的各大姓氏,有的书香门第、崇尚儒学,有的历代世农、勤勤恳恳,都做了详尽的阐释。5 参见徐中舒汉语大字典6参见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3云阳地区各大姓氏家族的来源据陈建魁在姓氏文化一书中的表述,关于姓氏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产生方式:(1( 以国为姓:这种产生的姓氏较多,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以国为氏的第三种情况是外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

16、游离中原,定居洛阳,遂以安为氏。(2( 以行次顺序为姓;(3( 以职官名称为姓;(4( 以职业技艺为姓;(5(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其中还有以居住地为姓,以封地、采邑为姓等,云阳县属于川东地区,是移民入川的门户,其姓氏地名的形成,不但反映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还有一些移民的历史遗迹,云阳的姓氏地名计 25姓 7。(6( 君主赐姓, 云阳县志所见的姓氏变迁,笔墨较少,所以无从研究,而有关乎君主赐姓之说:“辛氏或谓献策汉祖,嘉其扶翼,赐以姓名者,望文之臆说” 。以上便是一般的姓氏来源,民国版云阳县志之所见的大部分都是对家族的阐述,对个家族的来源着墨较多,个大家族来源可分为土著和外来移民,土著最古的姓,当为徐氏:“徐氏,今惟先氏,无 闻扶、徐,支庶尚繁, 为县土著最古之族。 ”而大部分是外来移族,如“邬氏,自湘乡 来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