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68068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8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故事三则》课件 鄂教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检测,24 故事三则,1.积累文言实词“诸、丧、食、袂、辑、啖、危坐”。 2.掌握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3.理解三则故事的寓意。 4.学习主人公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5.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了解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 象的写作特点。,讲授新课,讲授新课,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题目解说 人有其宝这则故事,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题目的意思是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赞扬了子罕不贪。告诉我们“不贪”比玉更宝贵。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选自礼记檀弓,意思是不吃带有侮辱性的东西,启示人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 许仲平义不苟取这则故事,选自元史许衡传,意思

2、是许仲平“不取”不义之财,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苟取。,讲授新课,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讲授新课,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其性质为先秦儒家言礼之丛书。现今礼记即小戴记。,讲授新课,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从1206年到1370年,共165年的历史。由宋濂、王祎主持修撰。,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

3、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讲授新课,讲授新课,人有其宝,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鲜玉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石的人看,雕琢玉石的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当作宝物。你把玉当作宝物。你如果把玉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物。不如我们各自持有自己的宝物。”,讲授新课,人有其宝 宋人献玉,是因为觉得此玉珍贵。“以示玉人,玉

4、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玉人”自然是识宝的内行,内行“以为宝也”,此物自然价值连城。在宋人眼中,如此宝玉才真能匹配子罕。然而,在子罕那里,此玉却成了一块人品的试金石:面对唾手可得的宝物,神色自若,毫不动心,子罕的高尚就在于“我以不贪为宝”,两相比较,子罕的赤子情怀喷薄而出,跃然纸上。,讲授新课,人有其宝故事短小,却含义隽永,成功的关键在于叙事的取舍得当。从整个事件来看,头绪应该说是较为复杂的:既有献玉就会有献玉的原因,就该有对“玉”的细部刻画,就应该有见面时的寒暄但是故事却都一一回避,除开必须交代的人名之外,只用“得玉”、“献”、“弗受”几个词语就将整个事件叙述的明明白白。这不能不说叙事者笔

5、法的高明。 但作者却也并非一切都“简”,虽然字数不多,却有几处描写:一是“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二是子罕的回答。这些语言描写,前者表现了“玉”的珍贵,后者则表现了子罕的品行与操守,可谓“点睛”之笔。,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

6、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于是断然谢绝(黔敖的施舍),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讲授新课,嗟来之食 此文一开头就交代故事背景,“齐大饥”三字似乎看到了齐国因天灾而饥号遍野的惨苦景象,也为“饥者”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当“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的“饥者”出现时,黔敖应该说并没有表现出故意的轻视,“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也只是“习惯”而已。但饥者却“扬其目而视”反应强烈,谢绝施舍,“终不食而死”。,讲授新课,“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

7、“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讲授新课,嗟来之食故事不足100字,却生动的刻画了“饥者”的丰满形象。关键在于细节刻画的成功;“齐大饥”,交代了背景,表现了饥饿的程度;“蒙袂辑屦”,则刻画了饥者的困窘处境;“扬其目而视之”,更是让饥者“硬朗”的神韵跃然而出。人物对话虽然只有简单数言,却也字字珠玑,有着深厚的意蕴:“嗟,来食!”显黔敖的神态;而饥者的回答既交代了饥饿的

8、原因,又表现了人物的精神。这种白描的手法看似简单,却余香悠悠。,讲授新课,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他曾经在酷暑的时候路过河阳,当时非常口渴,道路旁有一棵梨树,人们都争着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人正襟而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有人问他,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去取,是不可以的,讲授新课,许仲平义不苟取 此时的许衡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难民而已。许衡有吃梨的充分条件:长途跋涉又是酷暑天气,非常渴,加之梨树在路边无

9、人看管。此时这个过路人吃个梨解解渴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何况大家都这么干了,法不责众嘛。但许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干渴的他坐于缀满水灵灵的梨树下,坐于都在汁水四溅地嚼梨者旁,如果此时装清高一是难度太大,二是没有必要。只能是一贯品性使然,这种守“义”只能是发乎真性,存乎“吾心”的。,讲授新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对弟子的要求,元人许衡一生在仕途与布衣间多次交换角色,时时处处皆谨遵这一原则。摘梨解渴乃小事小节,但许衡却无动于衷,皆因心中有“主”。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讲授新课,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高尚的

10、品质和人格尊严,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无疑是人们行为的坐标。,子罕“以不贪为宝”是“不取”非分之物,视 “不贪”为宝,是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饥者“不食嗟来之食”是“不取”施舍之食,至死也保持着做人的骨气和尊严。,许仲平“义不苟取”是“不取”不义之财,高度自律,具有崇高的道德感。,讲授新课,人有其宝赞扬了子罕不贪。告诉我们“不贪”比玉更宝贵。,嗟来之食启示人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许仲平义不苟取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苟取。,归纳寓意:,课堂小结,翻译句子 以示玉人。 _ 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_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_,把它给琢玉的人看。,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危坐于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当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