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26833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 转变。 2.表现 (1)近代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 装。 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平民化,中山,(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表现:“干部服”和

2、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 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 1.饮食文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 (1)传统居室: 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四合院,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

3、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1)婚俗 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辛亥革命,(3)其他 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特别提示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

4、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 1.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公共交通:1906年, 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 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天津,上海,轮船招商局,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

5、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发展速度快。 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电话: 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丁日昌,1882,3.大众

6、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 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 ,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昭文新报,(2)广播影视 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 ”,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

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西洋影戏,中央电视台,(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出现: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1993,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20

8、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突破核心考点,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3)近现

9、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

10、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史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

11、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论证:_,答案,史由证来,答案 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1.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

12、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命题材料源,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

1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考点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3)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

14、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影响 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

15、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要求: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 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主要信息:_,获取材料信息,答案,答案 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1.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