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18181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新人教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题解,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推究,探察。 致:获得。 题目含义:我们应该具有从探究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

2、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作者简介,丁肇中,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以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词语解释,2、从全文出发,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3、“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因为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朗读、

3、感知课文,是,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 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继续支配着中国一些读书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2)这样做的依据是: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第1-2段,第3-1段,第1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

5、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2、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讨论: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否一样?,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4、讨论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5、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6、,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6、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7、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8、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提问: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归纳:实践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0、讨论: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

7、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讨论:1.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8、2.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3.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言之有理即可。,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感,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