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06973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2018届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16篇 马说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16篇 马 说,考情搜索:8年1考:2009来宾与课外篇目战国策燕策二对比考查。,知识梳理,第1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及被埋没的情形。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重点字词 1.然后【F】: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了另一件事情,这样之后,2.祇:_ 3.辱【F】: _ 4.骈: _ 5.以:_ 6.称:_,第2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只是,受屈辱,两马并驾,用,著称,一、重点字词 1.之:_ 2.或【F】:古义:_,今义:或者 3.食:通 _,意思为:_ 4.知【F】: _ 5.千里【F】:原意为:距离或路途遥远,在句中的意思为:_ 6.是【F】:_ 7.之:_ 8.见:通_,意思为:_,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有时,饲,喂,知道,了解,日行千里,这样的,助词,的,现,表现,显露,9.且: _ 10.等【F】:古义:_,今义:等候或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11.安【F】:_ 二、句子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4张家界,

3、11安徽) 【答案】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09大庆) 【答案】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也就表现不出来。,犹,尚且,等同,一样,怎么,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4济宁, 11淄博、威海)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第3段:总结全文,嘲讽“食马者”的愚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重点字词 1.策:原意为:马鞭子,在句中的意思为:_ 2.之:_ 3.以:_ 4.其:_ 5.道:_ 6

4、.尽:原意为:完,没有了,在句中的意思为:_ _,用鞭子打,代词,它,代千里马,按照,代词,它的,正确的方法,使尽,,竭尽,7.材:通 _,意思为:_ 8.之:_ 9.而:_ 10.通: _ 11.执【F】:_ 12.而:_ 13.临:_ 14.其:_,却,通晓,拿着,表顺承,面对,表反问语气,难道,才,才能,不译,补充音节,二、句子翻译 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4孝感,13本溪,10朝阳) 【答案】鞭策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3宁德,09来宾) 【答案】手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

5、,却说:“天下没有好马!”,全文理解,一、文意理解 1.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_,以“食马者”寓_。(13山西),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2.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13淮安) 【答案】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统治者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5深圳) 【答案】示例一: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批判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示例二:同情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批判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二、文章中心 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三、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抨击摧残、埋没人才的现实。(2)篇幅简短,结构精巧。正面提问和反面论述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