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06118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15 道士塔课件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余秋雨 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学者和散文家。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莫高窟。那里有5万件以上的经卷和文书,有从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间的彩塑

2、和壁画。20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朝廷的腐败,莫高窟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凡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悲愤。余秋雨,正是这样一个用他的笔抒写这种悲愤的人。,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词义 歆羡:羡慕。 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跋涉: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 圆寂:佛教用语,称僧尼死亡。 凛冽:刺骨的寒冷。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

3、用法 (1)对牛弹琴 与虎谋皮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想使美国放弃充当“世界警察”的策略,无异与虎谋皮。 提示二者都有“不顾对象”之意。“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费唇舌。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与虎谋皮”比喻所商量的事跟对方(多指坏人)利害冲突,绝对办不到。,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依然 依旧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房价涨声依旧,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提示二者都有“保持不变”之意。“依然”多指“仍然”,继续保持不变,多用于书面语体;“

4、依旧”有时着重指照旧,事情经过变化,仍旧恢复原状,有时着重指继续保持不变,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常用。,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点评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走,不能仅看成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愚昧,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说,敦煌的无价之宝竟被斯坦因之流轻轻巧巧地从愚不可及的王道士处骗走、掠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了何为爱国主义,他对宗教的虔诚使固有的愚昧衍生为痴呆和猥琐,他的行为于国于

5、民罪不可赦,但与割地卖国以保王位的统治者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况且,王道士正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造就的怪胎,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的“机遇”,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定位是准确的。,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2.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点评短短的几十个字,作者满怀着沉郁和无奈回顾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敦煌文物一批一批被“文明”的强盗掠走,流失异国难以回归。作者想象当年的情景,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凄美的画面:广袤的天空,鲜红的晚霞,渐行渐远的牛车。这一队牛车就像一把利剑在中华民族

6、的胸口上慢慢撕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让读者感到了一种锥心的痛苦。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作者用“伤口在滴血”五个字揭示了这一比喻的含义。诗性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使人读起来如置身其中,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点评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当然不是为了称誉外国文化强盗,这里有鄙视的成分。为帝国主义的强权和霸道的文化观念“实干”,必然要玷污人类文明。作者承认他们“在学术上”的见地,意在指出他们的欺骗性,“但是

7、”一句是表意的重点,句中“遗忘”这个词有很强的讥讽意味分明是有意掩盖!“极基本的前提”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学者占有的珍贵文献和无价宝物本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来供奉在中国敦煌的石窟里!这一句蕴藏着愤怒和尖锐的批判。,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4.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点评这两句话是对当时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

8、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甚至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痛苦中蕴含的强烈愤懑。,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1.文章主要是写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为什么题目却叫作“道士塔”? 提示文章以道士塔为线,引出王道士,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过渡自然,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2.王道士涂壁画和砸雕塑两个片段,显然有虚构的成分。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提示这是用艺术的虚构再现历史,打破了散文题材要真实的原则。王道士怎么涂的、怎么砸的都是虚构的。虚构主要是文体和表达的需要。把历史还原成鲜活的生活,这就避免了文化散文的枯燥。此外

9、,虚构的大部分内容是王道士为什么这样做的心理活动。通过虚构,就把一个可恨、可怜、可笑又多少有些可爱的王道士的形象勾画出来了。而这种心态也好、思想也罢,在当时中国社会国民中都极具典型性。一个由这类国民组成的民族,还能指望它做出什么推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大事!所以这两段的中心是塑造王道士的形象,而核心却在于揭示民族的疮疤。,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3.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

10、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在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地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文物能见证过去的辉煌,体现民族的精神。保护好文物,就是一种爱国情怀;保护好文物,就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底

11、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成为保护文物的践行者。请围绕“保护文物”组织写作素材。,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何鸿燊使文物回归 2007年9月20日,知名爱国人士何鸿燊博士在香港苏富比以6 190万港元买下圆明园十二生肖国宝青铜兽首的马首,并捐赠给国家,使又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据介绍,十二生肖青铜兽首原见于圆明园海晏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12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140多年。,马首,兔首,9月13日,12件国宝复制品齐聚北京汲古阁,并从当日起在汲古阁展出。尽管是复制品,但风格统一酷似原作。同时,这批青铜兽首将进入市场,以此呼吁全社会为共促海外遗珍国宝的回归贡献力量。,句段点评,自主探究,素材积累,“曹操盗墓在中国盗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盗墓史学者、中国人盗墓史的作者倪方六说道。曹操盗墓规模之大、动用人员之多、手段之高明堪称“天王级人物”。此后的孙殿英也是盗墓专家,慈禧大墓就是被此人成功挖掘的。除各种大规模的盗墓外,零星盗墓更是层出不穷,市场规模极大。凡此种种,足以说明中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极差,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