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605185 上传时间:2019-03-2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整合提升,第3章 基因的本质,内容索引,梳理知识 构建纲要,整合重点 提升技能,梳理知识 构建纲要,_;_;_;_; _;_;_;_; _;_。_;_。,返回,答案,主要,遗传效应,4种,反向平行,外侧,稳定性,特异性,双螺旋,模板,酶,半保留,遗传信息,整合重点 提升技能,方法一 巧解同位素标记噬菌体 典例1 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解析答案,解析 病毒侵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胞,由图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宿主细胞1中

2、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宿主细胞2中培养。病毒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所用的原料有宿主细胞的31P(不具放射性),也有自身核酸(含32P),故子代病毒的核酸多数含31P,少数含32P;病毒合成的蛋白质外壳所用的原料都是宿主细胞2的,故全被35S标记。 答案 D,方法链接,1.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3.噬菌体的标记方法 (1)标记细菌:用含有32P或者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2P或者35S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让噬菌体侵染含32P或者35S的细菌,从而获得含32P或者35S的噬菌体。,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3、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 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 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遗传物质,迁移训练,解析答案,解析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需用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培养才能使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A项错误; 实验中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使一些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检

4、测到32P,B项错误;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而存在于沉淀物中,C项正确; 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缺少蛋白质进入细菌细胞的对照实验,D项错误。 答案 C,方法二 巧解DNA分子结构的计算 典例2 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解析答案,解析 A项,无论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C)/(TG)的值为多少,整个DNA分子中(AC)/(TG

5、)都等于1; B项,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一条单链中(AC)/ (TG)的值与其互补链中的(AC)/(TG)的值互为倒数; C项,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一条单链中(AT)/ (GC)的值与整个DNA分子中(AT)/(GC)的值相等; D项,由于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故一条单链中(AT)/ (GC)的值与其互补链中(AT)/(GC)的值相等。 答案 C,方法链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核酸中碱基数量计算的基础。可推知以下多条用于碱基计算的规律。,2.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

6、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4%和16% B.34%和18% C.16%和34% D.32%和18%,解析答案,迁移训练,解析 设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1链和2链,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则AT占66%,又因为双链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两种碱基之和占整个DNA分子比例和每条链中的比例相同,因此A1T166%,G1C134%,又因为T1与C1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A166%32%34%,G134%18%16%。根据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所以T2A134%,C2G116%。 答案 A,

7、方法三 巧解DNA复制的有关计算 典例3 某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下列有关此DNA在连续复制时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 C.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在n次复制过程中,总共需要2n(mA)个,解析答案,解析 DNA复制n次是指DNA连续复制了n次,产生的子代DNA分子为2n个,形成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n1条。第n次复制是指DNA复制了n1次,已产生子代的DNA分子继续进行第n次复制。两种复制情况下所需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是不同的。在计算DNA分子在第n次复制过程中所

8、需含某种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时,要先计算出n次复制时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再减去(n1)次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该种脱氧核苷酸数。该DNA分子含胞嘧啶数目为(mA)个,复制n次需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mA) (2n1)个。 答案 D,方法链接,1.DNA复制n次所需的某种游离脱氧核苷酸数m(2n1),其中m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亲代DNA中的含量,n为复制次数。如下图所示:,2.DNA第n次复制所需的某种游离脱氧核苷酸数m2n1。 3.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复制n次后,含15N标记的DNA分子数是2个,含15N标记的DNA单链数也是2个。,3.用15N标记含有1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其中有

9、胞嘧啶60个,该DNA分子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4次。其结果不可能是( ) A.含有15N的DNA分子占1/8 B.含有14N的DNA分子占7/8 C.复制过程中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600个 D.复制结果共产生16个DNA分子,解析答案,迁移训练,解析 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经过四次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都含有14N,有2个DNA分子中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其余14个DNA分子两条链全部含有14N,该DNA分子中含有胞嘧啶60个,由此计算出含有鸟嘌呤60个,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各有40个,复制4次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40(241)600(个),选项A、C

10、、D正确,B错误。 答案 B,方法四 巧辨基因、DNA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典例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个DNA分子 C.在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都是自由组合的,解析答案,解析 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但基因实质上是位于DNA上的,除染色体上有DNA外,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内也含有DNA,其上面也有基因(称为细胞质基因),所以A项错误; 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即两个DNA分子,所以B项错误; 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的基

11、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发生自由组合,故D项也错误。 答案 C,方法链接,右图是一对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来自母本,另一条来自父本。它们都含有相同的基因,而且这些基因都按照相同的顺序从染色体的一端排到另一端。在一对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都相同吗?这些基因与染色体呈现出何种关系?,科学家观察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的方法,推断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得到证明,且测定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前者DNA位于染色体上,复制前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而后者DNA是裸露的。每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用a表示DNA,b表示基因,c表示脱氧核苷酸,d表示碱基,则四者的关系是( ),迁移训练,返回,解析答案,解析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两者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为脱氧核苷酸,每一分子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的。 答案 D,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