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33481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2单元 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高考 政治,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二单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答案:物质世界 客观的物质体系 客观实在性 承担者 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 无条件的 相对的 联系 客观性 尊重规律 认识和把握,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哲学的物质概念,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本质: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

2、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提示 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2)弄清物质

3、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特别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概念,(2014全国新课标,2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

4、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观,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各个题肢的内涵,明确对应的哲学观点。材料“美食中体味文化意蕴”表明了物质与观念的东西在实践中的统一,正确符合题意;通过实践可以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把现实中物质的东西用语言等观

5、念描述出来,这体现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正确符合题意;物质的东西可以离开观念而独立存在,说法错误;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着本质的界限和区别,说法错误。故应选C。 答案 C,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 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

6、捉摸,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故A符合题意,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与人类的活动无关的说法则是错误的,故B不选,C项不是材料所表明的,D项否认了世界是可知的。,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哲学的运动概念,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7、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特别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思维拓展 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解析 洛阳城的兴衰承载着千古兴亡,即洛阳城是千古兴亡这一运动的载体,故选D。 答案 D,“水停百

8、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 B 解析 题干通过“水停、人闲”说明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014江苏,22)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 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9、的统一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意。材料中的老工艺加以新诠释,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故应选;现代的新工艺离不开古代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蕴含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应选;表述明显是错误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表述是错误的,故均不能入选。 答案 D,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10、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雪莱诗歌中认为“花开花谢、常驻飞逸、欢乐短促”,蕴含的哲理是运动的,但否认相对静止,与B揭示的道理相似;A、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D观点认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均与诗中蕴含的哲理不同。,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物质运动的规律,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关于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正确理解 (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

11、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有两层意思: 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 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2)规律客观性的表现: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和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具有强制性。想问题、办事情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12、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 如图所示:,特别提醒 (1)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的客观性,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2)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3)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决定了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但绝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本身。,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2013北京,27)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

13、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在孩子培养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事与愿违,是因为部分家长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对孩子过度培训,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部分家长承认矛盾,试图解决矛盾,但解决的方法不对,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部分家长希望通过培训实现孩子的质变,不是看不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部分家长高度重视外部条件(加强培训)对事物发展(孩子成长)的影

14、响,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项。 答案 B,下面两幅漫画体现的共同哲理是( ),A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首先从质变开始的 B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遵循规律 C人能够改造规律 D事物是普遍发展的 答案 B 解析 A本身错误,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C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发展是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材料中两幅漫画都没体现发展的实质,故排除D。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按客观规律办事,(2014全国新课标,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

15、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依据知识准确理解各个选择项的哲理。,从材料中可知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来源于含磷陨石在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

16、物等的反应,揭示出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正确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说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正确符合题意;生命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体现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说法错误;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有各自的发展规律,说法错误。故应选B。 答案 B,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