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32559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专题突破,第一部分,专题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017考纲精解,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树立一种观念,具备两种心态。 一种观念: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考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基

2、于这一认识,我们在阅读时,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两种心态:一是专注,阅读时精神要高度专注集中,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作答时必须仔细比对文章内容和命题信息。,栏目导航,(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种人生态度 梁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按三

3、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

4、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

5、之所由生。,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

6、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

7、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选自人生的艺术,有删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三分法与中国传统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B“厌离”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分别在于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是否彻底、到家。 C“郑重”一词用于儿童看似太严重,其实是为了强调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D作者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经过厌离后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才能尽力生活。,答案 A,(2016湖北黄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8、。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曹丕);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

9、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

10、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

11、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

12、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其间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期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节选自美的历程,有删减),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这种对人生短促及生死存亡的慨叹是魏晋文学作品

13、内容的重要特点。 B对人生的短暂易逝的感慨在魏晋诗文中反复出现,这种对人生的群体性慨叹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心理的特点。 C怀疑论哲学思潮怀疑和否定的对象包括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 D意识到死亡必然降临,意识到人生短促而且充满着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意味着人的觉醒,正是这种人的觉醒促成了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 解析:因果倒置。应为“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促成了人的觉醒”。,D,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一、审题要点 阅读文本时首先要把握住题目,或者文本后的出处,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梳理内容进而分清层次,建立起对文本的宏观掌控。 解题时除了要准确把握题

14、干中的“不正确”“不符合”等之外,对于选项的阅读不可粗疏,一定要准确把握住其内容含意,细心标画出选项涉及的要点、要点间的关系及在表意上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和副词等,保持对每一个选项的语言敏感。,二、三步阅读,题文比对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题文比对”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第二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画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从题干用

15、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最后一两段,或者全文。,第三步,仔细比对,判断正误 把选项内容与画定的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

16、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2.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比对句间关系,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