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66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0课与尹师鲁第一书抓一把土,抓一把沙,建一座亭,再放入一杯酒,你与我对酌其间,醉得我忘了年华。古书里的斜阳、亭影,我只是微微捡起一些碎片,就读出了你的岁月。一壶酒领风骚,六一居士名存千古,北宋早已于历史谢幕,你却永远在人们心中驻足。一切都是瞬息。风吹日晒,侵蚀着古老的亭子,朱砂消失,瓦片破碎,刻着“醉翁亭”的横额岌岌可危,燕翅下传唱的你的故事,叮叮当当地穿越历史千年。数不尽的古迹,无数的亭,无数的风声,唯见醉翁亭永立古今。(选自百度文库)美字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美文欧阳修的散文世称唐宋八家,实以韩柳欧苏为最,其他四位,应说是政治家,而非文学家。欧阳修的文风接近柳宗元,他是严

2、格的现实主义者。苏轼宗韩,为文多夸张、豪迈之气,常常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然后归纳成一句警语,在文章开始就亮出来。 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欧阳修虽也自负,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他的文章实以力得来,非以才得来。 在文章的最关键处,他常常变换语法,使他的文章和道理,给人留下新鲜深刻的印象。例如泷冈阡表里的:“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3、 在外集卷十三,另有一篇先君墓表,据说是泷冈阡表的初稿,文字很是不同,这一段的原稿文字是: “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己。而为仁与孝,不取于人也。” 显然,经过删润的文字,更深刻新颖,更与内容主题合拍。 原稿最后,是一大段四字句韵文,后来删去,改为散文而富于节奏: “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 结尾,列自己封爵全衔,以尊荣其父母。从此可见,欧阳修修改文章,是剪去蔓弱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此文只记父母的身教言教,表彰先人遗德,丝毫不及他事。泷冈阡表共一千五百字,是欧阳修重点文章,用心之作。 相

4、州昼锦堂记是记韩琦的。欧阳与韩,政治见解相同,韩为前辈,当时是宰相。但文章内无溢美之词,立论宏远正大,并突出最能代表相业的如下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韩琦称赞他的文章:“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鹜,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 道德与文章的统一,为人与为文的风格统一,才能成为一代文章的模范。欧阳修为人忠诚厚重,在朝如此,对朋友如此,观察事物,评论得失,无不如此。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

5、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仰于后世。(选自梦远书城,有删改)【课内挖掘】欧阳修改文章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练,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

6、完整。尹师鲁看了以后,不由得对人称赞欧阳修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欧阳修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说:“写文章要有三多,看得多,做得多,还要跟别人商量多。”(选自历史典故欧阳修提倡新文风)【课外运用】想到欧阳修,想到他一生坎坷的命运,我的心抖了一下,或许命运真有某种宿命般的暗示,他这一生虽也曾有过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的短暂辉煌,而更漫长的岁月都是在一贬再贬的贬官生涯中度过的。自他二十出头高中进士任西京留守开始,一贬夷陵,二贬滁州,以后便接二连三地再贬扬州、颍州、应天府、亳州、青州,年过花甲时仍难免遭受诬谤,由刑部尚书贬至蔡州。他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都与各种讥谗

7、、误解、中伤、诬陷、诽谤如影相随。如果换一个人,不知死过多少回了,也不知会对这个世界怀有怎样的刻骨仇恨和阴沉变态的心理了,然而欧阳修一生都无怨无悔,宽容豁达而充满诗意地活着,甚至可以说,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又最完美地实现了自我。对一个人的领悟往往要从他人生的第一个出发地开始,回溯他最初的精神源头。现在我已走近了这个源头,我感觉这是一种内心的抵达,不是为了来看风景而是为了探访一个人的心灵。眼前的祠堂多少显得有些苍凉和破败了,听说欧阳修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但整个祠堂并不属于他,而属于一个家族。幼年丧父的欧阳修只是随寡母一起寄居在这里边的一间房子里。走过去,一扇门开着,当年欧阳修就是从这扇门里走

8、出去的,在他走后的近一千年,我站在了他的起点。在他读书的案头,还放着一册摊开的线装书,而烛台里的那一支蜡烛已经熄灭了千年,只有凝结的烛泪如冰花一样绽放。(节选自走进欧阳修故里)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使人如河上如:如果B便遣白头奴出城 遣:派遣C及得师鲁手简 简:信D怪不如约 怪:责怪解析:A项,如:到。答案:A2下列对“见”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未得与项羽相见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未见其明也图穷而匕见A/B/C/D/解析

9、:“见”的意义:看见;推荐,介绍;表被动;会见;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发现;显露,出现。答案:C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

10、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

11、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B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困C知伊阳县 知:掌管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解析:B项,穷:困境。答案:B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

12、A项,均为代词,指尹师鲁。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D项,介词,引出主动者/介词,在。答案:A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至于他的“忠义之节”,在当时称他师鲁的人中,未必尽知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

13、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解析:C项,“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皆未及施用”,即都未能施行。答案:C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译文:_(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译文:_(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译文:_答案:(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

14、洙。可是天下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士人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面临灾祸还是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赞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晓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