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66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2课琵琶行并序教学案苏教版必修(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琵琶行并序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Zhu zh,现改周至)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谏官)等职。他抱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主要作品代表作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评价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齐名,并称为“元白”。(一)背景链接

2、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与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本诗是其贬官任江州司马后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歌、行、引歌、行、

3、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形式,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行,又叫“歌行”,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文化常识古代官职升降的词语(1)提升职务:拔或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2)降级免职: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三)博览悦读形象的音乐描写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很难描画。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捕捉和表现的。而曲中所含

4、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音乐又是最无法作假的艺术语言,弹者的感情直接从音响、旋律中传达出来,不像语言文字有时可以表现出虚假和掩饰。怎样写好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奏及其所创造的美妙境界?诗人白居易平日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断。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法: 一是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

5、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和清脆悦耳;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的流动宛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作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更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感情色彩,

6、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昂明快,铁骑交锋。这无不生动地传达出弹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在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幽咽的音调中,含蕴着琵琶女或欢快,或忧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从“似诉平生不得意”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声声琵琶,曲曲传出的正是琵琶女内心的复杂感情。另外,声声琵琶又是演奏者和听者构成感情交流的媒介,演奏者曲中传情,听者闻曲动情,声情交融,不仅使所描绘的音乐更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助

7、于诗歌主题的深化。至于听者深受感染的情状,诗人只以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情景。主客沉默无言,江心月白风平,有力地烘托出听者如醉如痴、如梦初醒的恍惚情状。通过琵琶音乐,进一步联系了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使两个出身、教养、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的人成为了萍水相逢的知音。他们互诉悲怀,披露出平日不轻易向他人诉说的内心深处的不平感情。长诗就这样在人物回首往事之中深化了“天涯沦落”的主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是写音乐,还是写人?是乐曲引起了作者这样的感受,抑或本来就是琵琶女在向作者倾吐她的暗恨幽愁

8、?或者干脆就是作者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诉说自己心中的悲愤?水乳交融,谁能分别!“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猛烈的动作,这尖锐强烈的声响,固然是一曲终了的标志,但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把它看作是琵琶女对社会现实的抗争,是她郁积心头的愤激情绪的发泄!通过这二十二句对音乐的描写,我们不但欣赏了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体会到了乐曲声中所传出的琵琶女内心的凄凉哀怨、愤激悲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漂沦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是封建专制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在日趋没落的中唐社会中有

9、一定的典型意义,在客观上暴露出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腐朽。又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真是以哭当歌,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人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的感情尽情地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这个结尾,饶有深意地照应了篇首: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乘月而来,又将带回更加惨然的人生痛苦,乘月孤独而归。琵琶行深刻的现

10、实意义,正是从首尾照应的情节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三是运用准确的动词,表现演奏者纯熟的指法。诗中“拨”“拢”“捻”“抹”“挑”等动词,准确反映出琵琶女演奏动作的变化有度,这些动词,把多变的指法化为视觉形象,加深了读者对丰富多变的琵琶声和琵琶女娴熟的弹奏技艺的印象。 1.了解作品风格。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课文序文部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降职(2)铮铮然有京都声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问其人 其:指示代词,那个(4)尝学琵琶于

11、穆、曹二善才 于:介词,向(5)曲罢悯默 悯:忧伤(6)转徙于江湖间 于:介词,在(7)予出官二年 出官:(京官)外调 (8)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代词,这 迁谪:贬谪,放逐(9)歌以赠之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来(10)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副词,总共 言:名词,字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古义:因此创作今义: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译

12、文:曾经向穆、曹两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2)使快弹数曲。译文: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省略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3)转徙于江湖间。译文:在各地辗转迁徙。(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环节二:把握文意5.说说这个小序在文中的作用。答: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二、诵读课文第12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枫叶荻花秋瑟瑟瑟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2)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重新拨亮灯光(3)低眉信手续续

13、弹信:副词,随便,随意(4)小弦切切如私语切切:声音急切细碎(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凝滞(6)银瓶乍破水浆迸乍:副词,突然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译文:我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举起酒杯想畅饮,却没有音乐为我们消解忧愁。(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译文:我们寻找到传出乐声的那只船,悄悄询问是谁在弹奏,琵琶声停了,(琵琶女)想回答又有些迟疑。(3)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译文:每一次拨弦都深沉压抑,每一声乐曲都充满忧思,好像在诉说平生如何不得志。(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译文:另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其中暗暗萌生,这时候

14、无声的意味更胜过有声的情趣。环节二:把握文意8.“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答: 明确:作者抓住溢满悲伤情感的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叠加在一起,描绘了一种冷落荒凉、寂寥凄惨的意境。渲染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9.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写琵琶女的?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答: 明确:从琵琶女弹琴的动作和音乐中流露出的愁苦情调来写琵琶女。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铺垫,为琵琶女自叙身世之苦和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张本。三、诵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整顿衣裳起敛容敛:动词,收敛(2)曲罢曾教善才伏 伏:动词,佩服(3)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副词,轻易,随便(4)去来江口守空船 来:语气助词,无义(5)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形容词,纵横的样子1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1)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