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52263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拿来主义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拿来主义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B装修也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外表的冠冕堂皇未必就不会出现有害因素,如甲醛超标。C中小投资者所能得到的不过是机构投资者争夺过程中吃剩下的残羹冷炙而已。D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一改过去闭关自守的政策,既引进外资又展开自我经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解析:选DD项,闭关自守:闭塞关口,不跟别国往来,也泛指不跟外界交往。A项,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不能用来形容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合语境。B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望文生义。C

2、项,残羹冷炙:指吃剩的菜,前面再用“吃剩下的”修饰,语义重复。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鲁迅当年之所以弃医学文,是因为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的缘故。B1926年8月,因鲁迅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C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不敢徘徊走进门,是孱头。D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之所以是因为”和“是的缘故”混用,删掉“的缘故”。B项,成分残缺,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造成主语缺失,“因”应在“鲁迅”之后。C项,语序不当,“徘徊”应放在“不敢”前。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

3、最恰当的一组是()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的骨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ABC D解析:选D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

4、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句。由此可排除C。承接句谈鲁迅的精神,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可知正确答案为D。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解析:作答本题时,要认真考虑横线前后句子的关系。前的句子是肯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其后的句子则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所以处当是一个表转折

5、的句子。后以“但”作转折,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就,处当和其后的句子构成转折,所以其内容应当是说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处是对前面的分析所作的小结,这一小结必须与其后一些批评者的观点针锋相对,即说明鲁迅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参考答案: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是开拓性的)鲁迅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价值重估者5按提示要求,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答:

6、解析: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构。参考答案: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作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6参照右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要求:(1)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2)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答:参考答案:看到您的画像,我自然想起您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觉得这诗句正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您作为

7、一位伟大作家的人格的全部体现。您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容消瘦,留着一撇浓黑的胡须,表情非常严肃又非常慈祥,从中可以想见你的清苦、刚直、坦然。您一头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约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当真一副怒发冲冠的样子。您是新文学的伟大旗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您的文章独抒新见,入木三分。而您的杂文则是匕首,是投枪,是飞镖,直刺向黑暗社会,使反动统治者胆战心惊。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国人的国粹病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如今,昔日是非渐去,但法国女孩美兰妮的出现,却将这场“恩怨”再次提上案头。今年7月,这位女孩专程从法国

8、赶来中国,如愿以偿地拜曾金贵为师,随后者学习变脸。这一消息传到成都,川剧界一片哗然:“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拜师学艺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变成一场不善罢甘休的声讨,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天外有天,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的学衡派、国故派、国粹派等等,对国粹的敬爱心理,跟现在的国粹派一样,都是爱之

9、心切、尊之神圣。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京剧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有人说鲁迅先生太过刻薄,不能领略自家的国粹倒也罢了,还那样贬损国粹,究竟是患了国粹病。我倒不这样认为,相反,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依我看来才是真正的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

10、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祭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说实话,我们这个国度历史文明太悠久了,悠久到让人自豪不已,随便一说,就是五千年文明,五千年啊,这么长的时间里能不有点好家当么,能不有些国粹么。可是这历史文明又悠久得让人不堪重负,那么多厚重的传统要突破,那么多陈旧的思想要超越,那么多独有的国粹要保护,光做“保卫”“弘扬”的工作,就可以让一个人皓首穷经。另外,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7(1)通观全文,请为“国粹病”下一个定义

11、。答: (2)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参考答案:(1)“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撞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2)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8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并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答:参考答案:“国粹派”是一类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敝帚自珍”在此是贬义词,是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上进和发展;“哗然”是大惊小怪,极力反对的意思。9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从哪些角度批驳了国粹派的观点?答:参考答案:以事实为依据,说明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艺术进行交流,不仅不会妨碍反而会更加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国粹派“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的观点。10结合文章说说应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交流。答:参考答案:我们要批判国粹派那种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