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之美--惊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1893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节之美--惊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时节之美--惊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时节之美--惊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时节之美--惊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时节之美--惊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节之美--惊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节之美--惊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3月5日,惊蛰,惊蛰节气的介绍,惊蛰(jng zh),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 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 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气的介绍,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 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 渊明有诗曰:“促春遘 (gu)时雨,始雷发 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 纵横舒。”,惊蛰节气的介绍,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 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 原因。我国古代将惊蛰分 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

2、二候仓庚(黄鹂)鸣; 三候鹰化为鸠。”,惊蛰节气的介绍,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 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 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 都已进入了春耕。,惊蛰节气的由来,和其他节气相同,惊蛰日期也和农历没有必然联系。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 “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 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 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气的由来,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 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 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 测后期天气的依据。,惊蛰节气的由

3、来,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 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 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 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 强与活动频繁所致。,惊蛰节气的习俗,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 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 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 导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 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惊蛰节气的习俗,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 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 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 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 上

4、,使之充满油水,不能 张口说人是非。,惊蛰节气的习俗,2、“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 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 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 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 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惊蛰节气的养生,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 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 情志、气血也如春日 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惊蛰节气的养生,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

5、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 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 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 不当则可伤肝。,惊蛰节气的养生,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 带状疱疹、流行性出 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 易流行爆发,因此要 严防此类疾病。,惊蛰时节,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由于人体中的肝阳之气顺应时节而继续上升,阴血相对不足。饮食进补应顺应阳气的升发,更加助益于脾气,令五脏平和。所以,进补要根据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结合惊蛰时节气候的特点,从防病健身两方面来采用有效的食谱进补。,惊蛰节气的养生,惊蛰诗词:,惊 蛰 麦苗葱绿日融融, 柳醒桃萌吐煦风。 细雨润滋虫蚓动, 紫燕归返旧巢逢。 始雷惊蛰催农事, 田陌机声震碧空。 筑梦小康新景象, 人勤春早兆年丰。,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