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65187 上传时间:2017-05-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课后答案文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如何界定这两个概念,分歧甚多,但也没有妨碍它们的广泛使用。你在这方面有什么见解?答:(1)通货膨胀一般的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涨的现象。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强调“货币价格” ,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数量标出的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服务与商品、服务相互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总水平” ,说明这里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仅仅是地区性的

2、或某类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波动。关于“持续上涨” ,是强调通货膨胀并非偶然的价格跳动,而是一个“过程” ,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向,即一次性的物价上涨不是通货膨胀。(2)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循着定义通货膨胀的同一思路,通货紧缩也应该是对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经济过程的概述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乃至下跌。2西方和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成因有种种理论概括。从理论规范的要求出发,你认为归纳为几条较为适当?答:从理论规范的要求出发,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纳为三条比较合适,即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和供求混合推动说。(1)需求拉上说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

3、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可以表述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有两方面:实际因素,如投资需求增加;货币因素,或货币需求减少,或货币供给增加过快。这样的分析是以总供给给定为假定前提的。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的增加,物价水平可以不动;如果总供给不能以同等规模增加,物价水平上升较缓;如果丝毫不能引起总供给增加,需求的拉动将完全作用到物价上。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可用图 14-1 加以说明。在图 14-1 中,横轴 Y 代表总产出,纵轴 P 代表物价水平。社会总供给曲线 AS 可按社会的就业状况而分成 AB、BC 与 CS 三个线段。图

4、 14-1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AB 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意味着供给弹性无限大。这是因为这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或失业人群。当总需求从 D1增至 D2时,总产出从 Y1增至 Y2,而物价并不上涨。BC 线段的总供给曲线则表示社会逐渐接近充分就业,这意味着闲置资源已经很少,从而总供给的增加能力也相应较小。此时,在需求拉动之下的产出扩张将导致生产要素资源价格的上涨。因此,当总需求从 D2向 D3、D 4增长时产出虽也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同时物价开始上涨。CS 线段的总供给曲线表示社会的生产资源已经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即不存在任何闲置的资源,Y f就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产出。这时的总供

5、给曲线就成为无弹性的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当总需求从 D4增加至 D5时,只会导致物价的上涨。(2)成本推动说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本推动的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 ;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垄断价格(利润推进通货膨胀论) 。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形成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而人为提高产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理论模型在于论证

6、:不存在需求拉上的条件下也能产生物价上涨。所以,总需求给定是假设前提。既然存在这样的前提,当物价水平上涨时,取得供求均衡的条件只能是实际产出的下降,相应的则必然是就业率的降低。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均衡是非充分就业的均衡。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可用图 14-2 表示。图 14-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图 14-2 中,初始的社会总供给曲线为 A1S。在总需求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提高,生产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从 A1S 上移至 A2S、A 3S。结果,由于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失业增加、实际产出缩减。在产出由 Yf,下降到 Y2、Y 1的同时,物价水平却由 P0上升到 P1、P 2。成本推动型通

7、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滞胀” 。(3)供求混和推动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例如,过度需求物价上涨提高工资成本(工资)推进通胀。 “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当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时,就业的难题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这样,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现实。供求混合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如图 14-3 所示。图 14-3 实

8、际上是将图 14-1 和 14-2 综合在一起所得的结果。由于需求拉上(即需求曲线从 D1上升至 D2、D 3)和成本推进(即供给曲线从 A1S 上升至 A2S、A 3S)的共同作用,物价则沿 CEFGI 呈螺旋式上升。图 14-3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3试设定一些基本前提条件,分别对通货膨胀的种种效应进行数量分析。答:(1)强制储蓄效应假设:一个社会中有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每个部门持有 100 万元;该社会的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商品,每个售价 1 元,若三个部门均把所有资产都用来购买这种商品 ,则每个部门均能消费 100 万个。可将货币数量看作名义收入,商品数量

9、看作实际收入。现在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 300 万元,央行增发了 300 万元货币,使整个社会货币总量增加一倍。此时,家庭和企业仍是各持有 100 万元(名义收入不变) ,政府则持有 400 万元。由于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已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货币的增加只能导致该种商品价格上涨,由于货币总量是原来的 2 倍,则该种商品的价格也变为 2 元(通货膨胀率 100%) 。如果家庭和企业仍按原来的模式(即把所有货币都用来购买这种商品)进行消费,则只能各自获得 50 万个该种商品(实际收入减少) ,此时,政府可以用其所拥有的 400 万元获得 200 万个该种商品。政府的消费量增加了 100 万个,刚好是家庭

10、和企业减少的消费量的和。这减少的一百万个商品就是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部分(2)收入分配效应假设:一个社会只有工人和企业家两个群体,工人的收入来源是工资,而且工资数额基本固定,不能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立即变化;企业家的收入来源是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随企业利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该企业的生产成本只有原材料成本和工人工资,规定企业家的收入是企业净利润的 10%。初始时刻,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每个售价 20 元,原材料成本为每个 10 元,设该企业每月销售量为 100 万个,每月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总额为 500 万元,则企业每月净利润是2000 万元-1000 万元-500 万元=500 万元,企业

11、家可获得 500 万元*10%=50 万元的收入。这时各群体的收入的名义值和实际值相等。在某一时刻,通货膨胀发生,设通胀率为 100%。此时,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变为 40 元/个,原材料成本为 20 元/个,设销售量不变,仍是 100 万个/月。由于工人工资固定,暂时不能随物价变化而调整,总额仍是 500 万元/月。则此时企业每月净利润是 4000 万元-2000 万元-500 万元=1500 万元,企业家可获得1500 万元*10%=150 万元的收入。通货膨胀发生后,工人的实际收入变为 500 万元/(1+100%)=250 万元,减少了 250 万元;而企业家的实际收入变为 150 万

12、元/(1+100%)=75 万元,增加了 25 万元。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使收入在社会不同群体之间重新分配,靠固定工资生活的工人的实际收入减少,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收入的企业家的实际收入增加。(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假设:一个人有 10000 元存款,30000 元负债,货币值可随物价变动而相应变动的资产 12000 元。当不存在通货膨胀时,其资产净值之和为-8000 元(负债为负值) 。这时的资产净值既是名义值,也实际值。某时刻出现了通货膨胀,设通胀率为 100%。为简化分析,不考虑利息因素,该人资产的名义值是 10000 元存款,30000 元负债,货币值可变资产变为 12000 元*(1+100

13、%)=24000 元,总资产名义值为 4000 元;而实际值为,存款:10000 元/(1+100%)=5000 元,负债:30000 元/(1+100%)=15000 元,货币值可变资产其实际值仍为 12000 元,则实际资产净值为 2000 元。通货膨胀使不同种类资产的实际价值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资产结构调整效应。4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通货膨胀一直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施政目标,有时甚至是首要施政目标?答:二战后,反通货膨胀成为各国重要的施政目标,其经济背景是二战后通货膨胀的经常发生,并且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由于战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的廉价货币政策和

14、赤字财政政策使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了战后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为了稳定物价,克服通货膨胀,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紧缩政策。在 20 世纪 60 年代,通货膨胀率一直在 12之间徘徊,然而在此之后,经济开始受到高通货膨胀率的困扰。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 5,而到了 1974 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在 19751978 年期间,通货膨胀情况曾一度有所缓解,可是在 1979 年和 1980 年,通货膨胀率又达到了 10,随后在 19821990 年,通货膨胀率再次降至 5,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通货膨胀率则降至 2。198919

15、99 年这 10 年中,在拉丁美洲国家中,阿根廷、巴西和秘鲁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持续升高,也导致了工人罢工,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过去几十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已经逐渐意识到通货膨胀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并越来越关注将物价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实际上,物价稳定越来越被当作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人们希望物价稳定,是因为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引起了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有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例如,当整体价格水平变动时,商品和服务价格所传递的信息就更加难以解释,从而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复杂。不仅民意调查显示了公众非常厌恶通货膨胀,而且越来越多的

16、证据表明,通货膨胀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价格不稳定最极端的例子是恶性通货膨胀,如前些年阿根廷、巴西和俄罗斯的例子。许多经济学家把这些国家的较低增长归因于它们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5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否可能出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成长?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在新经济的标榜之下,的确有高经济成长与近乎无通货膨胀的结合,并从而有无论做任何有利于经济成长的事都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论断。你对这一论题有何思考?答:(1)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经济成长,或称零通货膨胀经济成长,这只是人们的理想。在现代经济中,绝对的“零”通货膨胀率,换言之,物价水平丝毫没有波动,是极难出现的。所 以 , 这 里 所 说 的 不 存 在 通 货 膨 胀 或 零 通 货 膨 胀 率 , 实 际 上 是 用 来 表 述 极 小 的 , 如 不超 过 1、2的通货膨胀局面。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的确出现了增长势头持续不败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持续走低的局面。似乎进入了这样的境界:做什么有利于成长的事情也不致刺激起通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