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6495521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48个小题,每题1分,共48分。1.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B.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D.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皇位继承制度应该是非常固定的,即“嫡长子继承制”,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已经严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

2、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主要反映”,不是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2.下面是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帝初年国家经济状况的记述史书内容史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 两处记载都客观描述了真实情况B. 汉书缺乏史学价值C. 两处记载在史料上存在源流关系D. 两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答案】C【解析】【详

3、解】由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帝初年国家经济状况的记述看出,都反映出国库充盈的情况,说明两处记载在史料上存在源流关系,故C正确;史书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都客观描述了真实情况,A错误;史书记载都有一定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汉书缺乏史学价值”表述错误,排除B;史书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并不一定能够相互印证史料的真实性,D错误。3.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A. 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 大一统王朝的

4、权威加强C. 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 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是贵族享有的特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是大一统王朝权威加强的汉武帝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废贬给予的称号”可知,谥号不具有舆论监督作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崇尚儒家思想,重视孝道,因此,秦汉

5、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统治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选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西汉时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结合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知识分析解答。4.儒家学术研究中,对五经原文的注释称为“传”,后世对“传”加以注释称为“注”,对“注”进行阐发称为“疏”,此外还有“正义”、“集解”等多种解释方式。这表明儒学A. 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B. 是统治人民的工具C. 流派众多,各有侧重D. 兼容并包,内涵丰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注”“疏”都是对儒家经典五经的注释

6、,表明儒学注重传承并不断发展,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无法体现儒学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无法体现流派众多,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无法体现儒学兼容并包,排除D。5.关于宋人的饮食,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发生转移B.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 农耕技术加快发展D.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

7、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耕技术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C。6.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便于征收赋税C. 抑制土地兼并D. 缓和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B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直接目的,排除A

8、;明政府编造黄册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明政府编造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D。7.明代王艮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乐学歌:“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据此判断,对王艮思想影响深刻的学者应该是A. 程颐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良知还自觉”,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心学思想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明王艮思想受到王阳明思想影响,故C正确;程颐、朱熹不是心学代表,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AB;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符合“良知还自觉”,排除D。8.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

9、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A. 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B. 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C. 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D. 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史记记载,陈胜、吴广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中可以分析出,随着考古发现等新史料的出现,历史研究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都必须”;B项说法错误,错在“更加真实可靠”;D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接近”。9

10、.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A. 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B. 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D. 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区域差距是南北差距为主,说明中国当时经济是内向型经济,近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差距变为东西差距为主,这里说明的是外向型经济占据了主导,故项正确;材料比较的是经济类型变化,不是自然条件比较,故错误;材料比较的是古代和近代经济类型,故项错误;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

11、素,故错误。10.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A. 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 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C. 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 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著书立说,文化思想比较活跃这是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而带来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说明文学多以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风格为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汉初百家争鸣局面未得到持续发

12、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正确,但材料未涉及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统治者的思想控制程度和文化思想是否活跃是有直接关系的,统治者对思想控制不严厉往往就会出现文化思想活跃的局面。11.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三月可粜粟,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 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 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 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四

13、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可得出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排除;题干表格中对田庄内的统计,没有涉及到地方经济,故B项排除;据表格中信息反映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合题意,故D顶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联系所学封建社会庄园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12.“元明以来,江南水乡双林镇,以纺织闻名,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缙绅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而几乎

14、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以上对比说明A. 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商品市场导向 B.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商品经济繁荣C. 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地缘淡化 D. 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条件不足【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对比反映的是经济的近代化,没有对商品市场进行比较,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繁荣,而此时为元明时期,故B项排除;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地缘差异仍然存在,故C项排除;据题干“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而几乎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

15、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可得出威尼斯的发展具有多种社会条件的支持,而中国在向近代转型时,社会条件明显不足,故D项正确。13.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A。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C。14.鸦片战争后,许多来华传教士通过著书、办报等方式向中国介绍古希腊罗马。在他们笔下,欧洲的古典世界不但文治昌明、战功显赫,而且长盛不衰,是近世欧洲文明的源头,足以与中华文明相媲美。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