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5830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胡玉芳).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见了亲人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例 再见了亲人学习中心名称:联大学习中心学号:112028103002姓名:胡玉芳年级专业:小学教育联系电话:13693008497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特级教师王崧舟的教学感言中也有这样的慨叹: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把功夫扎扎实实地花在读原文上,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主题思想,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激发学生

2、情感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好课文。 基于以上思考,我力求在教学中致力于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其增强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u 文章地位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u 文章背景再见了,亲人选自著名作家魏巍先生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他在任志愿军随军记者时看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时写下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

3、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u 文章特点这篇课文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叙事抒情相互交织,构思精巧别致。 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与往事结合起来,最后直接抒发情感,写得情真意切,令人为之感动。2、祈使句开头,反问句结尾,增强表达效果。 每段都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3、 称呼语开头,第二人称口吻,便于表达感情。 全文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感情真挚强烈,语言亲切感人。学生情况:1、 班级情况分析由于我校位于城乡交界处,所以我班共2

4、8名学生中,外地借读生22名,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注不够,学生在课外的阅读量有限,语文的理解能力不强。 2、学习基础分析 11岁左右的孩子求知欲浓厚,学习兴趣很高,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很强。我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以及学习语文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知识方面具有初步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通过对以往课堂教学和能力水平测试的情况分析,我班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强,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恰当解释的能力不够。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了课前调研。 问题答题情况人数百分率分析1、课文写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件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正确2382.2%说明学

5、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强,能找到课文中的“亲人”和具体事件,但个别学生不能用简炼的语言对事件进行概括。错误517.8%2、自读课文,说说你对“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正确1035.7%学生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内容上,而没有从人物情感角度进行分析,得分率为35.7%。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过于浅显,不够深入,不能从“亲人”和不忍分别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可见,学生在阅读中对重点句形成解释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错误1864.3%3、学习动机与态度分析我认为这篇文章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特殊环境下的事件,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有一定局限,对

6、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浓厚情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前我对班中的10名学生就“你对抗美援朝的这段历史有什么了解?”进行了访谈。只有3人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理解,多数学生对本课的历史背景没有了解。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加深学生对课文背景的了解。4 、学习方法与习惯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根据以往学习写人文章的经验,学生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去体会人物性格,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但是对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欠缺。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细读

7、文章、圈画重点词句的习惯,所以我班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方式: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比较浅显,对感悟中朝人民的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存在困难。我预计采取的方法是:“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教学手段:以读代讲法: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深层次理

8、解文章主题的目的。借助课文插图阅读:本文课文内容描写的场面在配套插图的画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物表情乃至心情都得到体现,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对画面的认识去读懂课文,促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刻,做到心领神会。技术准备:课前调研题、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 1.通过找、画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的语句,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2.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情朗读,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进行仿写。3.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并进行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教学流程示意初读激情,感知

9、全文精读品味,体会真情品读课文,感悟深情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教学过程(文字描述)一、揭题导入,初品“亲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问: 1、课文中的 “亲人”指的是谁? 2、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过渡:志愿军为什么把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称为亲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让我们细细品味课文的13自然段,去感悟那份浓浓的真情吧!二、精读品味,体会真情。(一)精心设计,层层剥笋。1、默读课文,细学第一自然段,出示学习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设计意图:这是学生

10、课堂上第一次与文本进行细致深入地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默读时间去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预设学生出现的几种情况预设一: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A、 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 “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B、 再读课文,把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情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批注。C、 小结:缝补衣服不合眼、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孙儿。【设计意图:此环节力图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做简单的批注这样的方式,致力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提取。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初步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难

11、舍难分的送别情景以及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预设二: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A、 指导学生抓住“顶”“冒”“穿”“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B、 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的意思。C、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D、 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在这样险恶环境中,大娘把生死置之度外,多么英勇无畏!读出大娘英勇无畏!大家都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不同的体会?读出大娘急切的心情!还能体会出什么?引:大娘的英勇无畏,心急如焚,都缘于什么?小结:源于大娘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初步体会朝鲜

12、人民和志愿军战士难舍难分的送别情景以及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二) 迁移学法,自主学习1、总结学法:默读,画句子。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情。2、按以上学法,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设计意图: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重点抓住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领悟情景,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打下基础。】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抓住“噩耗”“

13、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感情的不同。)【设计意图: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通过学习文中的反问句,加深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三)探究写法,学以致用。1、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

14、。(2) 用饱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了表达效果。(3) 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先情景再现,再回忆往事)2、模仿写法,以“再见了,母校”为题,进行写话练习。【设计意图:与课文相联系的仿写是练笔的好方式,从文本中学习语言是基础,是积累层面上的学习,而运用和发展语言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能把课文中的写法加以运用,本课中我设计了以“再见了,母校”为题进行仿写,学生既可以写给老师,也可以写给同学,这个过程不仅练习了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还能提高写作能力。很好的起到了让课本、课

15、堂为学生服务的作用。】三、品读课文,感悟深情。1、 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们怎么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近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男女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男生读情景再现部分,女生读回忆往事部分。)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的朗读第46自然段。【设计意图:读中理解是感情朗读的基础,为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此环节教师创设了朗读情境,激发学生大量读课文,深刻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2、学完了这篇课文,此时你对“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设计意图:此环节针对课前调研中学生的问题进行提问,在学生充分的学习、感知的基础之上,谈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