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2668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楼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登楼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登楼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登楼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登楼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楼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楼赋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楼赋教案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思乡怀归、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重难点: 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感的。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大家打开王粲登楼赋。二

2、、指导欣赏:1、 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登楼赋 王粲原文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3、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兹楼:指麦城城楼。关于王粲所登何楼,向有异说。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以为是当阳城楼。文选刘良注则说为江陵城楼。按赋中所述“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和“西接昭丘”的位置,应为当阳东南、漳沮二水之间的麦城城楼。暇:通“假”,借。漳:漳水,在今湖北当阳县境内。浦:大水有小口别通曰浦。沮(居):沮

4、水,也在当阳境内,与漳水会合南流入长江。坟衍:地势高起为坟,广平为衍。皋隰(席):水边之地为皋,低湿之地为隰。陶:乡名,传说是陶朱公范蠡的葬地。牧:郊野。昭丘:楚昭王坟墓,在当阳县郊。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昭王是春秋时深知用人之道的明君。纪:一纪为十二年。向北风:王粲家乡山阳高平在麦城之北,故云。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漳水发源于此。昔尼父两句:尼父,即孔子。孔子在陈绝粮,曾叹息说:“归欤!归欤!”(见论语公冶长)钟仪句:钟仪,楚国乐官,被晋所俘,晋侯使之弹琴,仍操楚国乐调。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庄舄(细)句:据史记陈轸传,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大官,病中思乡,仍发出越国的语音。河清

5、:据左传襄公八年,逸诗有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以黄河水清喻时世太平。惧匏(袍)瓜句:论语阳货:“(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以匏瓜徒悬喻不为世用。畏井渫(卸)句: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渫,除去井中污浊。井渫莫食喻己虽洁其志而不为世用。阒(去):寂静。忉(刀)怛(答):悲痛。憯(惨)恻:悽伤。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

6、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登楼赋题解】 王粲怀抱用世之志,南下依附刘表,未得重用,心情郁闷。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

7、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万感交集,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因作者身当乱世,亲历离乱,又怀才不遇,宏图难展,所以赋中充盈着沉郁悲愤的失意之叹。但这种情绪并不消沉,它源于作者乘时而起,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是建安时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反映。作为一篇抒情小赋,作者把内心感情的抒发,与有明暗虚实变化的景物描写结合起来,或情随景迁,或因情设景,使全篇惆怅凄怆的愁思更加真切动人,故能激起历代文化人的共鸣。 2、 梳理内容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赋到底赋予了“王粲登楼”多少丰富的内涵。第一节:“登兹楼以四望兮”,开门见山,点题“登楼”,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自然的写

8、作风格了。作者为何登楼?“聊暇日以销忧”。(聊、暇、日、销忧)原来作者心中有 “忧”,登楼是想销忧。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也是因为心中愁绪万千,想登高而博见,聊解心中苦闷。登楼之后自然有所见,作者看到了什么?“览斯宇之所处兮,黍稷盈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能否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下呢。开阔、富饶、广袤。总体概括“显敞而寡仇”,一边挟带着清澈的漳水,一边依傍着沮水之滨的长洲,背后是地势高平的平原,前面是水流充沛的低湿原野,北边远远接着陶朱公范蠡在江陵牧野的陵墓,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举目四望,处处花美粮丰,一片锦绣。(仇、挟、曲、坟衍、皋隰、弥、陶、华)好像电视节目的航拍镜头,有一种大气派

9、,这和作者登楼之后,见得高望得远有关系,也和赋铺陈描写的文体特征有关系。(大家把写景这几句读一下,感受一下气势广大的景物描写)杜甫登高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萧瑟凄楚,自然不能销愁。可王粲看到的是如此美景,该销忧了吧,是不是?不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该知人论世了。(投影打出相关资料王粲生平经历: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出生于豪富地主家庭。17岁(193年)以前生活在洛阳和长安;17岁至32岁因战乱(193208年)寄寓荆州襄阳;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

10、曹操,生活于邺城。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自幼聪慧,博学多识。东汉著名文学家、左中郎将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常宾客满座。一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时王粲年幼体弱,身材矮小,举座皆奇。蔡邕则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他学问渊博,凡问必能答对。与人同行,读过路旁碑文,能全文一字不错背出。看人下棋,棋终,能将全局由始至终重布一遍。精于算术。17岁时,汉献帝曾诏令他为黄门侍郎,由于北方战乱,未就职,遂离开长安南下荆州依刘表。他刚到荆州时,刘表想招他为婿,当见到王粲后,嫌其相貌姿陋而改变主意,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风流潇洒的王凯。他特别善文,举笔便就

11、,无所改 著有诗、赋、论等60篇。其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赢得刘勰的赞扬,列为“魏晋之赋首”。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大,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齐名,并称“曹王”。尤其在襄阳16年是他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时,王粲劝刘表子刘琮降曹。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卒于建安二十二年。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 (齐读第一小节:大家把第一小节读一下,注意感情的变化)第二节: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乐景写哀,

12、哀者更显其哀。美景非但不能销忧,还激起了作者倾吐的欲望。第几小节?第二小节。(齐读第二小节)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忧什么?思乡怀亲之忧。作者自己也点明“忧”之根源,是什么?“遭纷浊而迁逝兮”,时代混乱导致他变成一个难民在外乡避难,并且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了多少年?超过十二年。“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想家想的太厉害了,先向家乡的方向看看吧,“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因为想家,于是家乡的风也是可爱的。这句话,这个动作蕴涵的感情细致而深刻。可是“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就回去吧,可“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看又看不到,回又回不去,禁不住涕泗横流,

13、“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请大家把思乡的这几句话读一下,注意读出作者深彻的思乡之情)想想古圣先贤不也是如此吗?“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生的升降沉浮,穷达显晦都无法泯灭他们的乡思,古今时异,怀土情同,“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为自己寻找到感情的历史印证,抒情更显得深沉。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听起来是很好的解决了人生的穷达问题,实际上却是过于理想,一个人可能很难顺利的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比如王粲。他是一个从小就担负了很多政治希望的人,包括他自己和别人的。可命运与他作对,他现在就是穷,如果他心态好,能很好的

14、独善其身,像陶渊明那样安然的过自己的日子,可能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篇登楼赋了,这是他个人的特点,但也和当时建安时代的文人精神是相通的,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愤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色。汉末的社会大动乱已经打破了两汉的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文人脱卸了旧有的道德信条和礼教规范的重压,重新认识与发现自我,故其立身行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种种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尽凭,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儒学之外的思

15、想,因之兴起。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命运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但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拯济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而并未流于消极。(建安风骨)风骨当指作品内在的热情以及外在的刚健风格。由于社会大动乱,建安时代的文人摆脱了两汉旧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变得更加自由真实。而社会的种种黑暗,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因社会动荡,命运无常变得悲观消极,而是力求建功立业,追求另一种不朽。第三节:所以自然而然的,第三小节作者就谈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齐读第三小节)他的理想是什么?“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河清、假),他希不希望自己的理想实现?哪句话表现出来的?“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这两句也是两个典故。也就是说作者之忧还包括什么?壮志难酬之忧。(板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忧虑?还是因为战乱动荡。实际上动乱的社会也是作者所深深忧虑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