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件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66177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咬文嚼字》课件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咬文嚼字》课件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咬文嚼字》课件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咬文嚼字》课件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咬文嚼字》课件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课件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课件解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八课,作者:沙市五中 朱家宝,导 语,写作背景,知识链接,基础知识,文本探究,作者简介,文章结构,写作手法,诗词赏析,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我国古代的诗人们,不仅在读书上“涵咏”,在写诗歌文章上更讲究“苦吟”: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身心”,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些都诠释着“咬文嚼字”的精神。, 导语 ,返回, 作者简介 ,朱光潜先生终生恪守的座右铭是:“此身、此时、此地。”

2、“此身”,是说凡自己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三此”体现了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返回, 写作背景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抗日战争后期的作品,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谈文学论文集。表面上看,本文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如此。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作者提倡咬文

3、嚼字,是与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分不开的。作者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离开事物的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因此,“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些观点,对理解本文至关重要。,返回, 知识链接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富有理趣。,返回, 基础知识 ,3词语辨析 因缘姻缘 因缘: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缘分。 姻缘:指婚姻的缘

4、分。 因缘 姻缘 例:我的出家_讲的是海涛法师的出家故事,而张恨水先生的啼笑_讲的是发生在北京城中的爱情故事。两者都很有趣。,因缘,姻缘,(3)创建省级现代农机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为“一枝红”品牌迎来点铁成金(?)的发展机遇。 (3)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4)在最后一个月的生产冲刺阶段,石化计量中心铆足劲、发足力,发扬锱铢必较(?)的精神,以“计量就是计效益”的理念及时完成生产计量任务。 (4)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和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此处使用正确。,返回,1文章开始叙述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台词的改动情况,其目的是什么

5、? 【点拨】 叙述郭沫若修改词语的例子,为下文阐述作者的观点做准备。表面上看“你是”“你这”两个句式只有一个字的不同,但表达效果大不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的关系。, 文本探究 ,2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沫若先生的观点不同,为什么?作者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点拨】 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沫若先生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的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作者的观点强调了语言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3在文中,作者对“推”和“敲”到底哪一个好,没有下定论,这是为什么? 【点拨】 结论虽然不肯定,但作者是在论证“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个中心,表现了作

6、者论述的严密性。,4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举了郭沫若修改剧本屈原的例子及水浒红楼梦史记和贾岛“推敲”的例子,这些例子是不是繁琐?为什么? 【点拨】 不繁琐。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从不同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5.作者在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谈到了哪两种情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6为什么说“套板反应”是创造的仇敌? 【点拨】 “套板反应”习惯用现成的语言,甚至要找词藻典故,都要到古人那里去“乞灵”。“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因此,“套板反应”与创造无关,是创造的仇敌。,7“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

7、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这段话有何含意? 【点拨】 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我们先看这句话在语言表述上的特点:这句话先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把“联想”与“习惯”,“习惯”与“熟路”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笔锋一转,指出“熟语”的危害“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而这两者的对比是多么鲜明。作者这句话是阐述“联想”在创作中的作用,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的思想与认识,不也是常常喜欢走“熟路”吗?常常喜欢走熟路的思想,只能把生活引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8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

8、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点拨】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的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返回, 文章结构 ,返回,1写法归纳 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事例如果不

9、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令人觉得“索然无味”。从而很好地论证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写作手法 ,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

10、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末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 见解深刻独特,语言准确精当。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2技法指导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自明。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事例要丰富,点面结合。切忌单一狭隘,古今

11、中外相映生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句式排比列举。 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一般来讲,应优先考虑著名的人物或事例,慎用校园、家庭、市井街头的琐碎事例。 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列举,忌有例无证。,3随堂练笔 运用“技法指导”中提供的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评述如何看待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4他山之石 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

12、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返回,诗词曲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 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

13、,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自己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首联是写早年他严谨的创作态度,亦是他严肃执着的人生态度的写照,无论为诗为人,他都是执着追求,矢志如一。颔联正是一时感悟后诗人的自宽和自慰:人已老去,早年的追求也已散漫,全然没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多情。颈联紧承首联和颔联,由写人生感悟转到写人物活动,但不可看作是纯写诗人的活动情景,亦可看作是诗人的一种心境,是一种假想。诗人由江水如海,设想乘船设钓,逍遥江湖。尾联写诗人想邀约情趣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的诗友,寄情田园,优游山水,俯仰唱和,同游同息。,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