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6209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版)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1.7.1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比喻,二 比拟,三 借代,考 点,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一节 名师课堂 掌握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四 夸张,第七章 世人讥效颦 ,形肖神不论 仿用句式(包括修辞),五 对偶,六 排比,七 反复,八 设问,九 反问,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1比喻的种类 (1)明喻:就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

2、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2)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语,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3)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

3、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2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比较: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3)表示想象: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4)表示列举: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

4、化”。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其不同点在于: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即“比作、当作”),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即“比方”),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

5、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与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人或事物。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1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7)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

6、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 (3)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3借代和借喻的异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但是也有不同之处: (1)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而借喻的本质是“喻

7、”,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2)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而借喻的作用是“比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3)借代是“代而不喻”,没有可比物,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改为明喻或暗喻。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的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夸张 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1夸张的种类 (1

8、)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3)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2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3)要注意夸张

9、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5)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3比喻、比拟和夸张的区别 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对偶 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放在一起,这种修辞格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

10、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1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1)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2)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3)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 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1)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

11、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1)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2)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1)对偶与排比在结构和作用上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偶项只能是两个,排比句却至少有三个;第二,对偶在字句上的要求比排比严格;第三,对偶的目的是使上下联互相映衬或补充,排比的目的是要加强语气。 (

12、2)现代人写的对偶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个别时候还会差一个字),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3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的兼类现象。,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1排比的种

13、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4)复句排比。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

14、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 2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和反复的运用,都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这句中几个词语意义相同,生硬地排列,显得重复,无病呻吟。,3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 (2)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 (3)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

15、(宽对不那么严格)。 (4)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反复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复。排比和层递的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个别字相同,但反复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例如: 1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哪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排比) 2工作需要你们,人们需要你们,新的中国需要你们,新的时代需要你们。(层递) 3一幅漫画画着一位厂长,有人告诉他车间停工待料了,他无动于衷;一会又告诉他产

16、品大量积压了,他无动于衷;又有人告诉他厂房着火了,他无动于衷;来人又告诉他局长来检查了,他便立即活动起来。(反复),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柯灵戏外看戏) 设问的作用 (1)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3)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反问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1反问的种类 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它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你可以说他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余秋雨上海人)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