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59120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届高考数学复习 第八章 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课件 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节 空间角与距离,方法1 空间角 1.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b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则,0a,b,|cosa,b|,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平面的法向量为n,直线l与平面所成 的角为,则sin _.,|cosa,n|,n1,n2,知识点二 空间中的距离 1.两点间的距离:即两点间连线的长度,可以建立坐标系,写出两点的坐标,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也可以转化为与之相等的线段的长度,借助图形求解. 2.点与线间的距离、点与面间的距离:由点向直线(平面)作垂线,点与垂足间的距离即垂线段长度,就是点到线(面)的距离.一般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来求.,

2、3.线面间的距离:一直线与一平面平行,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为_,_, _间的距离求解. 4.两平面间的距离:两平面平行时,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就是两平面间的距离,一般都通过转化成前几种距离来求解.,线与线,点与线,点与点,【名师助学】 1.本部分知识可以归纳为: (1)三个范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0,90;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90; 二面角的范围0,180. (2)五种策略:求解空间距离的五种策略: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利用三角形求出或用两点的坐标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线线的距离一般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点

3、到面的距离,一般用转化法或等积法;线面距离或面面距离通常转化为点面距离,然后再进行转化处理. 2.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避免了寻找平面角和垂线段等诸多麻烦,使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和计算程序化、简单化.主要是建系、设点、计算向量的坐标、利用数量积的夹角公式计算.,方法1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方法 (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锐角或直角时)或其补角(钝角时); (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或钝角的补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例1】 (2014福州模拟)如图,四面体

4、ABCD中, AB,BC,BD两两垂直,ABBCBD4,E, F分别为棱BC,AD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AB与EF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点E到平面ACD的距离; (3)求EF与平面ACD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题指导(1)已知:四面体ABCD,AB、BC、BD两两垂直,ABBCBD4,E、F为BC、AD的中点. (2)分析:本题考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题的关键是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点及向量的坐标进行计算.,点评 求各种角的方法一般都是先确定两个向量(方向向量或者法向量),求这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值,注意确定所求夹角与向量夹角的关系,最后得到所

5、求的角或角的三角函数值.,方法2 求二面角 求二面角的大小关键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作法一(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特殊点,过该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如图(1),AOB为二面角a的平面角.,作法二(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产生交线,这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2),AOB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 作法三(垂线法):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过垂足作棱的垂线,利用线面垂直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如图(3),ABO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