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86355583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心理学,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患者心理与心理护理,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第二节 心理护理,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第四节 特殊患者的心理护理,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一、患者角色 (一)患者概念 “患者”一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认为患者就是有求医行为或处在医疗中的人。一般情况下,患病者会求助医疗帮助,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有求医行为,同时,也并非所有求医的人都

2、是患者。现代观点认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精神神经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与否,均统称为患者。,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二)患者角色的概念 要想了解患者角色,首先必须先清楚什么是角色。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的地位,担当一定的角色。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方面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受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主观表演能力的影响。 患者角色(sick role)又称为患者身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指从常态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处于病患状态中并有求医

3、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被确诊患有疾病时,就具有了患者身份,在心理和行为上也就产生了变化。,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三)患者角色的基本特征 每种角色都有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患者角色也不例外。但患者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社会角色退化 2.自控能力下降 3.求助愿望强烈 4.合作意愿增强,渴望尽快康复,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四)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类型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这就是角色适应不良,即角色失调。个体患病前都承担着各种社会角色,患病后要免除或部分免除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责任,转入患者

4、角色。在转变过程中加上疾病的因素,导致患者在角色适应中可出现一系列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综合起来主要有下述几种。,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异常 4.角色缺失 5.角色消退 6.角色强化 7.角色恐惧 8.角色隐瞒,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二、求医行为 疾病可引起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为了摆脱或适应疾病,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产生一系列与诊治疾病相关的行为,即患者的角色行为。患者角色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但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 (一)求医行为的概念 求医行为是指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个体感到身体不适,有“病感”(是指个体感到有病的主

5、观体验)或出现某种症状,是否有求医行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病感的严重程度、疾病的种类、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有医疗保险、以往的求医经历等。,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二)求医行为发生的原因 导致个体求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 1.躯体性原因 2.心理性原因 3.社会性原因 (三)求医行为的阶段 一般认为求医的行为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尽量自己解决病痛,使症状消失或缓解,称作“自助行为”。,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求助阶段,即“求助行为”。 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四)求医行为的基本类型 患者的求医行为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 1.主

6、动求医行为 主动求医行为,即患病后主动寻求医疗机构或医生帮助的行为。 2.被动求医行为 被动求医行为,即在他人劝说、督促或强迫下寻求医疗或医生帮助的行为。,第一节 患者心理概述,(五)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据调查,急性病者有75%求医,而慢性病者只有20%求医。另据调查显示,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有病不求医者比发达地区多。这里把影响患者求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经济因素 3.就医条件 4.求医经历 5.社会支持 6.个体的个性,第二节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真正作为一种护理方式,是伴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变化和新型护理模

7、式的建立,在临床护理中明确提出并广泛应用的。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核心内容,心理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对患者护理质量的高低。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与特点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第二节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护理指在患者康复的全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心理过程的实施者不仅限于专职的护士,同时也包括医生、其他医务工作者、家属和亲友。心理护理的对象也不仅包括临床各科患者,还包括疗养院的休养人员和养老院的孤寡老人等

8、。如果没有特指,心理护理指的是广义的心理护理。狭义的心理护理主要指专业的护理工作者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按照程序,运用技巧,帮助患者达到最适宜身心状态的过程。此概念中“帮助患者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涉及所有患者,涵盖了临终患者。因为“患者的身心状态”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主观体验,而未必与其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第二节 心理护理,(二)心理护理的特点 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治疗,也不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护患交谈,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广泛性与连续性 2.个体性与共同性 3.心身统一性 4.社会性 5.预测性 6.依存性与独立性,第二节 心理护理,二

9、、心理护理的目标及原则 (一)心理护理的目标 心理护理的目标主要指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促使患者从疾病状态转化为健康状态。具体目标如下。 1.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 2.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3.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 4.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第二节 心理护理,(二)心理护理的原则 1.交往的原则 2.启迪的原则 3.针对性的原则 4.自我护理的原则 三、心理护理的程序和基本方法 (一)心理护理程序 心理护理程序即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第二节 心理护理,综合即指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来

10、处理患者的心理反应;动态指心理护理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进行护理;决策是指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作出心理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反馈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产生影响,根据问题的变化进一步制定决策。按照护理程序的总要求,心理护理程序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心理护理评估 2.确立心理护理诊断 3.制定心理护理计划 4.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5.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第二节 心理护理,(二)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 3.创造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 4.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 5.加强护理宣传和教育 6.合理使用心理疗法,第二节 心理护理,四、心理护理的

11、注意事项 (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重要保证。 (2)与患者正式交谈前要了解病情,计划交谈的具体目的和内容,使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并使患者乐意接受。 (3)要求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如应用倾听、保证、支持心理治疗三原则。 (4)接触交谈要尊重患者人格,应让患者对交谈有思想准备,不感到突然和勉强。如果因病情注意力不集中,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状态,或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时,不宜正式交谈。,第二节 心理护理,(5)注意避免因言语暗示、解释含糊、指导失误等而造成医源性心理问题,不可议论人的缺陷、不良预后和家事,对患者的谈话内容应保密。 (6)对非正式的谈话内容,不可表露厌烦、

12、否定的对立情感,对患者的许诺要兑现,对于办不到的事应耐心解释,不可敷衍,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7)重视非语言性沟通,对思想、情感交流有重要作用。,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一、患者的心理需要 (一)基本特点 因患者角色所处特殊情境,其需要具有以下共性化特征。 1.需要的错综复杂性 2.需要的不稳定性 3.需要的不可预料性,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二)主要内容 除了一般人所共有的基本需要外,作为受疾病折磨的特殊群体,患者的需求有其特殊性。护士了解患者需要的内容及变化规律,是做好临床心理护理的基础。 1.接纳需要 2.安全需要 3.尊重需要 4.信息需要 5.刺激需要,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二

13、、患者常见的心理变化 患者患病后受着疾病折磨和精神上的痛苦,常产生许多心理反应。有些疾病引起患者的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需要别人照料,会引起患者的羞愧感,如骨折牵引、瘫痪等;有些疾病由于社会的偏见和忽视,或被认为威胁别人,需要隔离,常使患者感到自卑,如精神病、传染病等。有时患者认为疾病是对他们过去不良行为的惩罚,而产生负罪感,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和行为。要正确认识各种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维持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人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患病期间,患者的认识、情绪和性格等方面都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一)认知功能的变化 疾病引

14、起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二者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活动,出现感知觉、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1.感知觉异常 患者感知觉异常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躯体感受性提高。 (2)躯体感受性降低。 (3)时空知觉异常。 (4)幻觉。,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2.记忆异常 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许多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记忆力减退,表现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或记住医嘱,甚至有些患者对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记不住。 3.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下降,决策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不能正确判断周围的客观事物,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胡思乱想等。,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二)情绪活动的变化 1.焦

15、虑 焦虑是人们感受到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或威胁时产生的情绪变化,是临床患者最常见的情绪反应。 根据患者焦虑的原因及表现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期待性焦虑 (2)分离性焦虑 (3)阉割性焦虑,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2.恐惧 恐惧是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危险的刺激源所引起的一种负性情绪。 3.抑郁 抑郁是以情绪低落为特点的消极情绪状态,常与现实或预期的丧失有关。 4.愤怒 愤怒是指个体因追求目标愿望受阻,感到挫折时出现的一种情绪活动。,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三)意志行为变化 对于患者来说,治疗过程是一个为达到康复目的而进行的意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产生意志行为的变化。临床患者意志活动最显著的变化是主动性降低、顺从依赖、耐受能力和自控能力下降。 依赖是个体进入患者角色后产生的一种退化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适度的依赖是患者正常的心理反应,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但过度的依赖会使患者失去参与疾病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对治疗过程和疾病康复不利,应当加以干预。,第三节 患者的一般心理,(四)个性变化 个性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