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履磨轴承润滑原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5198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履磨轴承润滑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滑履磨轴承润滑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滑履磨轴承润滑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滑履磨轴承润滑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履磨轴承润滑原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磨机高低压稀油站高压原理及应用之探讨(1)摘要:1 前言高低压稀油站(包括高、低压两个供油系统)可用于水泥厂磨机滑履轴承(托瓦与滑环)或主轴承(轴瓦与中空轴)的静动压润滑。其中高压供油系统在磨机启动及停止前向托瓦中间的油腔强制输入压力油,使滑环(磨机)浮起,形成一定厚度的静压油膜,以避免磨机在转速过低的情况下由于形成不了动压油膜而使托瓦与滑环干摩擦,延长托瓦的使用寿命。磨机达到正常转速或完全停止后,高压泵停止工作。低压供油系统自磨机启动前就向滑履轴承供油,一直至磨机停止后,延续一段时间再停止工作,其作用为冷却滑履轴承和提供其产生动压油膜所需的润滑油。由于低压部分的压力和流量等参数的确定较简单

2、,故本文仅对高压部分的参数确定作一些探讨。2 高压供油系统工作原理高压供油系统工作原理见图1。高压油泵输出油液,经单向阀供给托瓦油腔,当油腔压力瞬间升高达到“高高压”,其在滑环上的作用力之和等于磨机的总重量(G)时,磨机即被顶起,在托瓦和滑环之间形成一间隙,油泵输出的油液就通过该间隙由油腔向四周溢出,形成静压油膜。此时油腔内油压也降至一恒压(高中压),且从油腔向外逐渐变低,至托瓦边缘时为零。静压油膜形成过程压力变化见图2。当系统过载时安全阀打开产生溢流以卸压而保护系统。安全阀的调定压力应比“高高压”高出一些。电触点压力表测定的是进入油腔的油压(若不考虑管道阻力,可近似看成是油腔内的油压),用来

3、控制磨机系统的开停。 因为1台磨机共人4个托瓦,进、出料端各2个托瓦(图3)。故油压作用在滑环上的有效总托力为:G=4fcos30=4Pacos30 (1)式中 f-单个托瓦上高压油对滑环的作用力,N;P-油压,MPa;A-单个托瓦的承压面积,m2;在磨机没有被顶起前,托瓦承压面积等于油腔面积,且作用面上各处的压力相等。磨机一旦被顶起后(即形成了静压油膜),承压面积扩展到整个托瓦,这时油腔内压力相等,油腔向外压力逐渐变小,直至托瓦边缘为零。因磨机在顶起前、后的重量没变,但顶起后托瓦承压面积的增大,故顶起后油腔内的压力(P高中压)要元小于顶起前油腔内的压力(P高高压)。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阴影

4、面积视为油压对磨机的托力,两者面积应相等,都对应于磨机对托瓦的载荷,很显然P高中压小于P高高压,这就是磨机被顶起后压力远小于顶起前压力的根本原因。磨机进入正常运行状态,高压泵停止后,压力表测到的压力P动压是低压供油形成动压油膜后油腔内的压力。因此时油腔内的压力不是托瓦径向的最高压力,且其压力下降段曲线变化与静压时不同等原因,造成P动压P高中压,见图6。磨机进入正常运行状态,而高压泵还没有停止,此时的压力为P过渡,它介于P高中压和P动压之间,这是由于动压和静压一起作用的结果,且相互影响,故压力波动较大。表1是在某水泥厂调试3.8m12m水泥磨(滑履轴承)高低压稀油站时测到的一组压力数据。表1中4

5、个托瓦的P高中压相差较大,主要是磨机制造安装偏差、磨内物料分布不均而使各个托瓦上的载荷不同和每个托瓦的实际承压面积有所不同等原因造成。表1 某厂3.8m12m磨机滑履轴承托瓦油腔的压力压 力 托 瓦 编 号 1 2 3 4P高高压35 35 35 35P高中压 20 18 19 14P过渡 1115 1017 911 1112P动压 6.58 59.5 5.56 7.58.5注:托瓦1和2位于磨机出料端,托瓦3和4位于进料端。3 高压供油系统压力和流量的确定3.8m12m磨机的参数见表2。表2 3.8m12m磨机参数 磨机重/t 托瓦中间 托 瓦 托瓦与滑环在圆周(含钢球和物料) 油腔直径/m

6、m 宽/mm方向接触面积/mm2 360 106 550 5505503.1 计算P高高压 设4个托瓦所承受的载荷相等,按式(1)则P高高压=G/(4Acos30)=50.7(MPa)与实际的35MPa有一定的偏差。这可能与油腔边缘在顶起前就没有被滑环完全封死,有油液渗漏出去而造成承压面积有所增加;或者是压力表反应滞后所致。3.2 “高中压”、流量和缝隙量之间的关系 图7为固定平行平板缝隙内的流动示意,根据资料1所述,通过固定平行平板缝隙的流量为:Q=pb3/12L则有 p=12LQ/b3 (2)式中 p-缝隙前后压差,Pa;-动力粘度,Pas(=,其中为流体密度,kg/m3;为运行粘度,m2/s);L-缝隙长度,m;Q-通过缝隙的流量,m3/s;b-缝隙宽度,m;-缝隙量,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