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的源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5105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文学的源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欧洲文学的源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欧洲文学的源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欧洲文学的源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欧洲文学的源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洲文学的源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洲文学的源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欧洲文学的源头 古希腊文学、古希伯莱文学 前者重理性、重现实,是一种入世、关注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文学,后者正好相反,重感情、重精神,是一种出世的、注重信仰与来世幸福的的文学;前者强调现实性,可谓“肉”,后者强调精神性,可谓“灵”。 二希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母题、神话系统、成语故事、史诗叙述、戏剧模式等等的开创,更是人文精神、政治体制、宗教观念等等文化基因的初始。二、史诗的概念: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史诗(Epic)一词,是由希腊文的叙事(Epos)演变而来的,意为神托,原指古代人在祭祀时,代表神而念出来的祭诗。后经民间歌人口传,文人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伟的古代

2、民间故事诗。内容多与本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关乎整体命运。人物多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族英雄。形成:首先在民间流传,由后人不断加工整理、记录而成。有庄严崇高的风格三、三大悲剧诗人的风格及其对命运的理解理想的神-理想的英雄-现实的人风格:悲壮雄浑自豪又充满信心-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悲痛憎恨寻找出路命运悲剧: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在人和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不可抗拒、不可解释、难以捉摸。最终逃不脱命运的魔掌。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反映社会矛盾,故命运观随社会变化而变化。埃:命运为具体的神,支配一切,但他比较强调人的意志。索:怀疑,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不可捉摸

3、,捉弄人,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欧:不相信命运,认为命运在人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命运靠自己掌握。四、宙斯的形象:专制暴君的代表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高大、庄严的悲剧英雄,为了正义事业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 俄狄浦斯的形象:高尚正直、爱国爱民的开明君主;勇敢顽强、坚决与命运做斗争的悲剧英雄。五、 中世纪文学概论:、分类: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2骑士传奇三大系统:不列颠古代拜占庭七 、矛盾性神学世界观和人文世界观的矛盾:对教会神职人员的双重态度(批判彭尼法斯八世,在地狱预留位置,歌颂殉道者、理想的教徒);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禁欲主义和对保罗爱情的同情、对尤利西斯

4、的肯定);对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态度(批判贪婪的暴君、歌颂理想君主,寄希望与亨利七世,在天堂预留位置)对文化的双重态度(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与智慧,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却又宣扬宗教信仰)文艺复兴对内发现了人,对外发现了世界彼得拉克(1304-1374):人文主义之父。最先提出“人学”和“神学”对抗的观点。被誉为第一个“近代人”。代表作:歌集,366首诗歌,用意大利语写成,献给劳拉,发展了“温柔的新体”,缠绵悱恻,温柔清新,米开郎基罗(1473-1564),以圣经为主题,但人物渗透人文理想,是具有无比惊人体魄与意志的英雄形象。大卫,四米高。摩西。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343个人物,100

5、个巨人。壁画末日审判。马基雅维利(1469-1527):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提出君主可以摈弃道德,集狮子和狐狸为一身。最早完整地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使政治同宗教、伦理道德分离。九、十日谈主题:1.抨击教会腐败,挑战禁欲主义。圣徒不圣、修士不修。女修道院长的故事。迎合小市民趣味。粗鄙也是一种反抗。2.肯定个人情感、欲望。绿鹅的故事3.歌颂爱情和自由。绮丝梦达的悲剧。西蒙的故事。“人曲吉诃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游侠狂行径的尖锐对立,在他身上呈现出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他以解除人民苦难为己任,抱负远大,动机高尚,然而他把游侠骑士单枪匹马

6、打抱不平的方式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在游侠狂发作时干了一系列蠢事。人物与主题:堂吉诃德形象的复杂性:喜剧性、悲剧性兼具。不朽的典型人物。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另一方面他又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对爱情的贞洁追求。他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的力量在于他执著的信仰,尽管这信仰千疮百孔、不堪一击。桑丘:在外形和内涵上都和堂吉诃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重理想,一重实际;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却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桑丘则是伊璧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象征着未来。不过他本性善良,富有同情心

7、,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共性,也正是因此,他逐渐理解了堂吉诃德,与其形影不离,舍不得分开。5.主题:表面上是批判了骑士小说,实际上是批判了一切视理想为虚无的庸人。6.小说的多重讽刺视角虚拟的讽刺视角:初看起来,堂即是小说中被讽刺的对象,且讽刺来自作者本人。但这是一种虚拟的视角,即表面的讽刺。被讽刺者并非作者真正的讽刺对象,而只是为了故事叙述的需要所做的一种假定性讽刺。小说完全要借助于堂的荒唐去构建故事,如他不荒唐了,小说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此讽刺是必要的。现实的讽刺视角真正的讽刺来自于和他处于同一生活层面的现实中的人。恰恰是处于优越感中的现实的人成为了讽刺和嘲笑的对象。作者是理解、同情并支持堂吉诃德

8、的,他也在这个意义上变成了崇高的悲剧人物。对讽刺者的讽刺作者无非是要借骑士、骑士道盛世这样的喻体来象征和隐喻某种价值理想和人文取向。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本身就是表达这种人文价值和取向的喻体。从堂吉诃德的视角出发来讽刺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此即对讽刺者的讽刺。十、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是关于“身居高位”的主人公,一步步历经痛苦和灾难,走向毁灭和死亡的故事。导致悲剧的原因具有多重性,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方面:有恶人或恶势力的阴谋,如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奥赛罗中的伊阿古,也有“命运的捉弄”,体现为偶然事故或是意外事件,如奥赛罗里苔丝德蒙娜遗失手绢、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没有收到信使的信、哈姆莱特里

9、哈姆莱特刺死波洛涅斯;还有“超自然因素”的介入,如麦克白里的女巫。内在因素方面:主要反映为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过失,如哈姆莱特的忧郁犹豫、奥赛罗的嫉妒轻信、李尔王的刚愎昏庸、麦克白的权欲野心,在某种意义上,“性格即命运”,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主题上是多重悲剧,是恶战胜善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这些悲剧超出了个人悲剧范畴,而具有了全人类的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及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意义:反映出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人,始终不能摆脱一种永恒的道德悲剧: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充分肯定现世的利益和欲望,另一方面,他

10、们又相信唯有对美好情感的希翼才能安慰脆弱的人生,渴望仁爱、宽恕。两难选择。莎士比亚的伟大在于,他在人性本身中看到了悖论,在人文理想中看到了危机。善良的起点却通向毁灭的终点,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掉进了现实的黑暗陷阱。此外,悲剧亦暴露出人性本身的弱点,暴露出目的与手段的分裂,暴露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复杂关系,莎士比亚在这些剧作中流露出来的,是深刻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十二、三一律的由来 时间、地点和情节的整一。即剧情包含的时间只能发生在24小时之内,事情要发生在同一地点,全剧也只能有一条线索。十三、狄德罗(1713-1784):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百科全书派的中坚,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创作

11、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文学成就是三部哲理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十四、狂飙突进运动: 是启蒙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其得名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该运动的作家们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主张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崇尚天才,同时受卢梭返回自然影响,歌颂大自然和淳朴的人民.十五、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形象:浮:不断探索人生真理和社会理想、不断克服障碍超越自我的形象;在探索中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战斗精神。具体体现在: 敢于自我否定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人生真理不断克服内在外在矛盾,勇于实践为什么浮士德的灵魂最终进入天堂?浮士德到底是不是悲剧? 梅:浮士德的对立面,否定的精灵、体现否定精

12、神、恶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也是浮士德内心世界的另外一个组成部分。辩证关系。浮士德难题:人类共同的难题;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之间、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浮士德精神:西方人的现代精神-矛盾追求实践,有三点:1永不满足于现实、2不断追求真理、3重视实践和现实浮士德精神的可贵之处:失去上帝之后,人类欲在生活本身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追寻、这种矛盾,就是近代的精神特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无止境的追求。非宗教的宗教境界。十六、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主观性和抒情性,一般不喜欢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位。所以又有“理想主义

13、”“自由主义”“表现主义”等提法。 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响应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对抗工业文明,将自然视为精神上的避难所。 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的传统,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对民间文学进行整理加工,创作上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采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运用夸张,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十七、巴黎圣母院广泛运用美丑对照原则:人物、情节、场景的对照雨果的人道主义十八、被称为人道主义的教科书。他将阶级对立视为一种道德问题,认为法律惩罚不能消除犯罪,只有通过饶恕来感化灵魂,仁慈

14、和博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脱胎换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罪恶。他反对暴力革命,企图用一种抽象的道德和爱的力量来消除社会弊病,表现出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人道的体现:仁慈、博爱、道德感化为核心。出发点和归宿二十、 湖畔派是18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在诗歌题材上,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

15、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 二十二、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赫尔岑在其论文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中的评价:“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去忙的;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的多余人,他并不具有可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他想得多,做得却少。”还说:“像奥涅金这样的人在俄罗斯每走一步都会碰见他。”他的身上具备着那个时代优秀贵族青年的某些特点,同时又是个花花公子。但时间一久又对上流社会庸俗空虚的生活感到了厌倦,于是他开始新的追寻。但他的内心却是分裂的普希金通过爱情和友谊两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奥涅金的内心世界,既写了他的冷漠自私、玩世不恭,也写了他的苦闷彷徨。通过奥涅金的形象,普希金反映了贵族知识分子革命性的丧失,提出了俄国当时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即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批判了造成多余人的俄国农奴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