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4927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5.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应用体验】,1.突破一个概念封建 问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中的“封建”其含义是否等同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 答案 否。此处“封建”是“封邦建国”之简称。,2.理解两对关系,问 图示能体现宗法制的何种特点?与分封制有何关系? 答案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封政治权力,大宗小宗是相对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3.领悟一个特征 (西周)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均以“血亲宗法”关系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 问 该观点反映古代宗法社会的何种显著特征? 答案 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理解类 对春秋战国时期分

2、封制走向“崩溃”理解不准确 辨识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并不意味着分封制的消失。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明清时期的封藩王、亲王等仍是分封制的遗存。 审题类 不能全面梳理所给图示信息 例 下图材料反映了哪些政治制度的信息?,辨识 容易遗漏图示名称中“汉”画像石信息,从图示显示的和谐局面可知当时赞赏分封制,间接反映出汉代也曾经实行过分封制。 (附答案提示: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汉代也曾经实行分封制)。,【纠错模板】,片面理解分封制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 例 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

3、的文化一统。该观点对“大一统”的来源有何认识? 误答 “大一统”理论起源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正解 西周封建诸侯将家与国紧密结合,形成“天下共主”的大一统观念,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建立。,突破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地图寻史根据西周分封示意图分析分封制的特点,史论突破 (1)图示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启的身份体现了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反映分封对象的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这一特点。 (2)从图中同姓封国的地域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直观反映分封制“拱卫王室”的意图。,2.图示解史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深远影响,史论突破 分封制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遗存 (1)影

4、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地名简称及诸多历史寓言、成语等都与西周封国、诸侯等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突破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和深远影响,1.史论拓展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深远影响 (1)宗法制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2)中国宗法制度的核心作用就是用宗统来维护君统,用族权来巩固皇权,用家法来补充国法,即将国家公权力全面私有化。它是中国极权思想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3)宗法制因贵族制的瓦解而走向衰落,但其一直在中国封建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家国同治”的政治理念,修族谱、建祠堂、敬祖宗、承父姓等社会习俗,家和事兴、“忠

5、”“孝”伦理观念等。,2.图示解史宗法制的要点,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应用体验】,1.历史遗物反映的君主专制制度 问 阳陵虎符的实质体现是什么? 答案 皇帝直接控制调动军队的权力,实质上是专制皇权的象征。,2.分封制与郡县制谁最有利于国家统一 问 (2015海南单科)“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指何制度?有何特点? 答案 郡县制;与分封制不同,秦朝郡县长官必须由皇帝任命并且必须听命于皇帝,也没有封地。,识记类 1.忽视秦朝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辨识 秦朝虽然统治时间较短,但其开创的“大一统”政治格局及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成为中

6、国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影响深远。 2.对郡县制的起源认识不清 辨识 郡县制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开始推广,秦统一后体制更加完善,并推广至全国。,理解类 1.混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含义 辨识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强调皇帝的专制独裁;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认识不到位 辨识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虽然以划分地域管理取代血缘纽带管理,但郡县制下最高统治者直接任免管理地方官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纠错模板】,对秦政治体制的建构本质认识不清,例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

7、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材料中“共主”体制有何特点?“独制”体现秦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是什么? 误答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容易形成割据:“独制”下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正解 “共主”体制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独制”格局体现君主集权,本质上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突破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特点,1.图示解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二三四”,史论突破 图示反映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构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2.图示解史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突破郡县制的特点和作用,1.史料探史郡县制的特

8、点和作用 史料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使后无攻伐之患。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史论突破 史料体现郡县制实现中央(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考点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应用体验】,1.归纳两个集权方式 “(宋)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于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问 材料体现怎样的君主集权方式?汉武帝采取的是何种方法? 答案 方式:分化事权,相互牵制;方法:起用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2.关注两个制度创新 问 (1)下图反映三省六部制

9、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加强。,(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问 图示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 答案 趋势:选官标准渐趋公平、客观;选拨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人才选举渐趋制度化。,识记类 对从唐到元“中书省”机构职能演变梳理不清 辨识 唐代中书省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参与决策,受门下省制约;到宋代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权,受参知政事、三司使等牵制;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权力有所扩大,但仍强调集体议决。,理解类 1.曲解唐代三省六部与西方三权分立中体现的“分权”与“民主”的内涵 辨识 二者形式相似,但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

10、的分权和民主,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思想的产物,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2.断裂科举制推行与中央集权加强之间的联系 辨识 科举制把选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发展的制度保障之一。,【纠错模板】,对汉至元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史料案例认知辨析不准确 例 2015年北京文综卷第13题考查“门下省给事中驳回皇帝诏书”案例,上海卷第33题考查“唐高宗欲立武昭仪为后顾忌政事堂宰相”案例及广东文综卷第13题考查“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案例等反映唐代皇权和相权怎样的关系? 误答 都体现了相权

11、对皇权的制约,皇权有时依赖或属从于相权。 正解 汉到元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皇权至上,皇权的不断强化,相权的不断削弱是主要特征。,突破唐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及特点,1.图示解史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及运行流程,史料印证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2.史料探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史料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史论突破

12、“斜封墨敕”体现三省六部制不仅服务于皇帝集权,还用政令的程序化运行规则形成以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封建官僚体制。,突破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地图证史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论突破 行省制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对后世影响深远。,2.图示解史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应用体验】,1.认清两个机构 (1)“其(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问 材料反映了明内阁何种特征? 答案 内阁不是正式的国家法定行政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只是皇帝

13、的内侍机构,阁员品阶较低。,(2) (雍正年间)军机大臣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问 材料体现军机处什么性质? 答案 军机大臣非固定的中央机构的官职,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领悟三个极端,问 明清政治“三极端”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识记类 1.把明内阁首辅、清军机大臣与丞相等同致误 辨识 丞相制度在明代已经被废除。内阁、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内侍或“秘书”机构。 2.忽视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有本质区别 辨别 近代西方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而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

14、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理解类 忽视清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辨识 明代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设内阁制还尚有制度可循,清代军机处的设置使国家中枢机构完全成了皇帝“私下的秘密”,决策极具保守性,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纠错模板】,不能全面准确理解明内阁制的特点和实质 例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如何理解明末内阁的职权状况? 误答 明末内阁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正解 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末内阁权力和地位的上升,其权力和地位来源仍是君主专制权

15、力的变式体现,没有改变其不是法定中央机构,只是皇帝内侍机构,对皇权构不成制约的本质特点。,突破明朝内阁制与丞相制比较,1.漫画解史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史料印证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2.归纳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突破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及影响,1.图片证史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史论突破 图示中大臣由“坐”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2.史料探史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取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取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

16、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史论突破 史料体现出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旨办事,对皇权的绝对服从,使中央决策极具保守性。,3.图示解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历史影响,综合研判思路,全国卷40题、41题解法揭秘,41题示例2013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题样卷,答卷点评 该答案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提取的行政版图变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两项信息略显重复,且表述欠妥当,如“民族统一的趋势”。 其次是信息说明有些不够准确,如“唐朝设道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缺乏说服力。 信息揭示 解题首先要认真读题,两幅地图主要展现的是汉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 其一是与汉代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