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836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风吹彻 文本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风吹彻解读与教学设想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曹琳君寒风吹彻是出生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它被安排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这一抒情散文板块中。在贫穷、落后、荒凉的小乡村黄沙梁,30岁的刘亮程在遭受寒风肆意吹掠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悟:人生是贯穿着苦难的,我们只能艰难而孤独地在苦难中跋涉。这篇散文的教学难度在于:1、篇幅较长,全文共43个自然节,且叙事看似杂乱无章;2、语言苍凉内敛,内涵深厚,关于苦难的解读深刻含蓄,也颇有争议;3、题材是西北乡村生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距离感。就连作家自己也说:“这篇文章选入课本是我没想到的,不是它不好那些太寒冷的文字,

2、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当然,把这样的文字呈现在中学生面前,说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长大了。”基于本文的这些特点,我在解读文本和教学设想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1、 立足文本,梳理文本,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要深入挖掘文本,必须先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而关于抒情散文,曹文轩说过:“纯粹的抒情散文,严格地说,是没有的。因为散文要么写景,要么状物,要么叙事,要么记人,所抒之情总会有所依附。若单纯抒情,只有空洞的感叹。”所以,面对一篇有深刻内涵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看似“繁乱”而又具体的人、事、景、物入手,寻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

3、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这个问题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的答案涉及到第4至42自然段的内容。学生通过快速浏览,可以概括出“十四岁的我在寒夜冻坏一条腿”(617节 )、“路人冻死在雪地里”(1826节)、“姑妈在冬天死去”(2838节 )、“母亲独自在冬天寒冷”(384l节 )这四件事。教师小结:作者在这个冬日,在火炉边,立足于30岁的自己,想起了久远的四件事。如同电影手法,在结尾处他又从思绪中回到火炉旁的现实场景。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用自己的思绪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那么,不解和疑问就呈现出来了。也正是这篇文章教学上的难点:作者

4、为什么写到了如此多的不相干的人物和看似没有联系的事件?作者用怎样的方式将它们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是解开文章寓意的关键。2、 深入文本、研习文本,读出聚集材料的“神”这个环节我想通过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具体研习:问题1:这些人和事都与怎样的环境有关?这些人的身上有哪些特点?第一问较简单,学生可轻易地答出冬天(雪)或寒风(寒冷)。第二问稍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给学生搭个小台阶,在黑板上写下“我”、“路人”、“姑妈”、“母亲”这几个人物,并在他们前面加上圆括号。然后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筛选概括,在括号内填上一个词或短语作为形容人物的定语。相信括号内的答案会非常丰富:(三十岁、年轻、 十四岁、期待下雪、

5、孤独面对寒冷、 孝顺)的“我”(贫寒一生、心境寒冷、被冻死)的老人 (年老多病、渴望春天、蜗居土屋)的姑妈 (拉扯七个儿女、冷漠 、年老、盼望儿女回家、独自在冬天透心寒冷)的母亲最后,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找出与冬天(寒风)有联系的。学生很快就知道,冬天 (雪、寒风) 除了指然现象外,还指孤独无助、情感冷漠、物质贫困、苦难磨难、心境凄苦、衰老死亡。至此,我们明白了:作者用“寒风”将文中所有人连在一起,让它贯穿与包括“我”在内的相关人物命运的叙写之中。问题2:事件的顺序可否置换?为什么?不可替换。因为作者的巧妙构思还在于,他是以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来组序的。在文章的第3自然作者写道:“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

6、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作者只有30岁,怎么可能在冬天用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一生?作品有没有涉及“将来的我”,或者说间接地展示“将来的我”?是如何展示的?刘亮程在冯四中写道:“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就明明白白地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个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些。”这样看来,三十岁就是我的“现在”,十四岁的事就是“过去”,“陌生人”“姑妈”“母亲”就是“我”的“未来”。作者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无论是哪个阶

7、段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现在,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叙述“陌生路人”“姑妈”“母亲”的故事都是指向人生的“未来”,为何这样安排顺序呢?文章17 节写道:“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这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这一抒情语段由“我”这一个体扩展到一般,并引起下文对“陌生人”“姑妈”“母亲”的叙述,遵循了与自己感情由疏到亲的顺序,也体现了从自然界的寒冬(自然之冬)到人情的淡薄(人性之冬)再到生命的寒冬(生命之冬)。这是构思的另一巧妙之处。至此,文体中的另一关键词“彻”的三层含义就已领悟: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在

8、摧毁程度上逼向生命的终点即死亡;时间上,人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将被“寒风吹彻”;广度上,寒风吹彻所有的人。“彻” 既指肉体上的,更指精神上的。通过这两读,我们明白了:借助“火炉”这个物象,刘亮程除了用自己的思绪,还用“吹彻”的“寒风”将看似散乱的人物、事件聚集在一起。因为彻骨的寒风, 才想到那些逝去的岁月,想到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才意识到这“寒冷”将陪伴我们的所有岁月。 3、 重读文本,探讨文本,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前面提到,这篇文章的主题颇具争议。这样灰色冷峻的文字,初读之下文本确实让人有消沉之感,然而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真是这样悲观消极吗?这篇作品就只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世界的冰冷而没有暖意

9、吗?这个问题可以抛给学生,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现在可以重读文本,让学生结合文中抒发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抒情、议论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真正用心的体验,必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自由表达,思想也只有在自由表达中才能开花。经过讨论,可能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观点1:尽管底色悲凉,但温暖的炉火,对温情的追求和向往,悲悯的情感贯穿于文章始终。1、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寒冬的表现和思索并不相同(1)十四岁以前的“我”。对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2)十四岁的“我”。(第616段) “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第8段)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第 9段)“我”体味到“

10、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第11段)自从被冻坏一条腿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盲目地对付生活中巨大的不幸,是作无谓的牺牲,要懂得积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挫折,懂得温暖自己的亲人。“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的覆盖村庄和田野。”(第1段)作者为什么对冬天的来临似乎“漠不关心”又“一直在倾听”、有所“期待”?“比落雪

11、更重要的事情”是必须贮藏柴火、贮藏温暖来对付冬天,三十岁的他从“寒风”“落雪”中收获了生活的智慧,懂得了如何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寒冬。“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第16段)这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对自己的勉励,表达自己希望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的愿望。“彻”的第四层含义感悟之彻:历经苦难,对生命有了深刻认识后的淡定、沉静、坚韧的心态。2、 此外,我把路人请进炉火正旺的屋子,为他倒杯热茶;姑妈抱着火炉等待春天的来临,母亲也“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我希望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常回家和父母坐坐都饱含作者对温情生活的无限向往。他始终坚信在荒漠的雪原上温暖一直存在,即便我们不曾感受到,“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

12、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观点2:生命脆弱,人生残酷,对温暖的渴望湮没在巨大的寒冷之中。 1、对于陌生的路人,作者“让进屋子”“倒一杯热茶”其实也仅仅是帮助路人驱散了一小部分温暖。文中特别提到“没有问他的名字”。为什么不呢? 如果问了名字还有可能继续聊聊天,让他心里的那块“冰”融化一些,让他有足够的温暖启程。“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命中,孤独的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他的寒冷太巨大”借着“寒冷”的强大威力遮蔽了自己本来能够提供的“温暖”支持。2、同样的,对于母亲“隔着三十年的人生距离 ,我感受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命运,遇到衰老和死亡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3、“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第31段)。” 虽然对温情生活充满向往,但生存境遇的恶劣,寒冷的阻隔使得亲人之间互相温暖的正常走动也实现不了。教师小结:“我们帮不了谁”也可以理解成作者在强调人应该自立自强自救。在苦难的生活里,我们更应该坚强而执著地寻找爱与温暖,奉献爱与温暖。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文学就是在为我们的精神创造一种绝处逢生。正是无边的孤独与执着的坚守、绝望中的希望,构成了寒风吹彻的深刻意义。生命,于寒冷中坚韧,于温暖中拔节。寒风吹彻之后,是春暖花开。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