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4635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高中语文 第9课《说“木叶”》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课 说“木叶”,课时2,总结并运用文章评述文学现象的分析方法。,这节课的要解决的任务总结并运用文章评述文学现象的分析方法。复习导入;分析文章评述文学现象时运用的手法;质疑探究与拓展;学以致用,课堂检测。,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木叶是古典诗歌中“木”与“叶”统一的,枯黄、干燥、空阔、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的,诗人钟爱的美丽形象。,为了揭示“木叶”的特征,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引用、举例、比较,落叶微黄与干燥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不同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前者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后者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叶子。 与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不同,黄叶长满一树,在蒙蒙细雨中是湿润的。,空阔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木”“空阔”,“高树”“饱满“。“木”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绵密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 木的疏朗,树繁茂的枝叶。“午阴嘉树清圆”改用“木”就缺少“午阴”的真实形象。 清秋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中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你还能列举一些在古诗文中涉及“木”这一形象的句子吗?,“木

3、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些句子中的“木”具有怎样的特征?,木不仅是“含有落叶的因素”, 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也可以春天或春夏之交,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饱满的形象。,请按照议论性语段思维模式,运用引用、比较等的方法,以“也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从木说开去”为题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语段。,也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从“木”说开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通过欣欣向荣地生长的树

4、木,描绘了一幅诗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游景象。唐人常建有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与“花”相映衬的树木,自然也是枝繁叶茂,覆盖着密密层层的浓阴。可见,“木”在古诗文中完全可以是春天或春夏之交,枝繁叶茂的饱满的形象。 从概念上讲,“木”就是树;而作为诗歌语言的“木”,却富于感染性和启发性。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认为,“木”主要有两个艺术特征:一是“含有落叶的因素”;二是暗示着“微黄与干燥”,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但稍作仔细探究,林先生的观点不免显得以偏概全。同样是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是以纷纷飘零的枯叶来表现秋之肃杀;而“国破

5、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则以暮春时节浓阴覆盖的树木反衬处境之荒凉。再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树”与“木”对举,枯萎的是病树,繁荣滋长的却是春之“万木”。所以,“木”既可以属于秋季,也可以属于春季;既可以是枯黄干燥的,也可以是枝繁叶茂的;既可以是疏朗空阔的,也可以是绵密饱满的;既可以是萧瑟凄凉的,也可以是生机勃勃的。,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悖论正在于此:诗歌语言的暗示意义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的。懂得这个道理,诗歌阅读和鉴赏才能摆脱套板反应的束缚,也才能真正贴近文学的真谛。,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质疑探究,也不仅仅是为了驳倒林庚先生,而在于学以致用,运用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要读书破万卷,丰富自己的学养,同时也必须谨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提出的“深思慎取”的道理,提倡带着灵魂和思考的个性化的阅读。,作者说“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真是这样吗?请你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将你的研究成果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撰写成一篇小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