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4567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9.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3讲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

2、的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内容索引,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考点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 (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

3、监察百官。,主干知识排查,2.地方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1.历代强化皇权的举措及结果 (1)秦: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较大,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4、,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相权再衰落。,热考重点深化,(5)元: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有所加强。 (6)明清:彻底废除丞相一职,设置秘书或顾问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如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其中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2.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变革中央机构:如秦设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实行行省

5、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唐朝时设道,作为监察区;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厂卫制度。,(4)注重官吏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总之通过以上种种政策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制度,实现了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短板1 对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的对接有偏差,高考短板突破,例1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

6、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查短 对史料大意没有准确把握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地方三司并立,分别对六部负责“变化”为对地方巡抚负责,这明显有利于整合地方行政资源,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 补短 立足材料信息,仔细分析选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想当然是提高得分率的必备技巧。,析选项 巡抚综合管理地方事务并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权扩大,也不能反映是否不对六部负责,更不能表明中央与地方对立,由此可排除A、C、D项。,针对练1 (20

7、16浙江文综)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秦汉始置州 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解析,解析 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将地方划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州,到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州、郡、县三级,而定州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定的名称,故错误; 定州是我国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唐朝的私营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故正确; 宋代定州的定窑是著名的五大官窑之一,故正确; 元代河北地区归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里”,因此定州为中书省辖地,故正确,故D项正确。,短板2 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不足,例2

8、 (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查短 古代中国历史常出现的外戚、宦官、权臣专权的现象,其根源皆是君主高度集权专制所致,控制操纵皇帝一人,即可实现操纵朝政的目的,从此思路破题,快速确定答案为B并不难。 补短 熟练运用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之间的辩证思维解题会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析选项 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 内阁只是参

9、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针对练2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返回,解析 集体宰相制度强调宰相之间的监督、牵制,体制外新设机构强调分权,三省六部制和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集体宰相制度

10、,故A项错误; “中外朝制度”和军机处都是体制外新设机构,故B项错误; 内阁制是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机构,三省六部制是集体宰相制度,故C项正确; 内阁制、军机处都是体制外新设机构,故D项错误。,返回,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一、明朝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主干知识排查,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

11、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3.商业 (1)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2)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4.经济政策 (1)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二、清朝 1.手工业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和南京成为丝织业

12、中心;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商业 晋商和徽商;“闭关锁国”政策。 3.外贸 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政策 (1)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的设置。,1.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 (4)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

13、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热考重点深化,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短板3 借助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高考短板突破,例3 (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查短 “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对地主的态度变化雇工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农

14、业从业人口降低”。以上是立足于材料结合所学可推导出的逻辑关系,由此可知A项正确。 补短 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历史现象,离不开史料所处的时代背景,离不开所学的基本知识。,析选项 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针对练3 (2016北京文综)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政府

15、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B. C. D.,解析,解析 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 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贸易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两项。,短板4 理性分析、客观评判能力欠缺,例4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16、.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查短 本题失误在对史料信息的客观评价能力不足,“乾隆年间请祖先牌位赴台增多大陆移民增多,在台安家落户增多”是史料隐含的信息,由此可知,只有B项评价较客观。 补短 有一份史料,得一份结论,不扩大不想当然。 析选项 编修族谱、两岸人口正常往来受阻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据此可排除A、D两项,宗族整体迁移台湾说法片面,材料也无从体现,可排除C。,针对练4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清朝康乾时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础奠定。表中四项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疆域、君主专制的强化、边疆治理、城市经济发展。,返回,A.清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考点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一、明朝 1.思想方面 (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