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2198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19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一、自然科学文阅读,(一)地球气候成因新说 19971998年,南美西海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这种现象促使科学家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海洋大气层”原理。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4倍。3米厚的海洋的热容量等于整个大气层的热容量。但是,大气层能量变换的速度是海洋能量变换的数倍。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来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根据世界洋水域双层

2、(表层和深层)循环原则,开始研究“全球海洋输送”理论。北大西洋是海洋多层循环最活跃的地区,那里就像“锁孔”,钥匙在里面转动,造成地球上气候的不稳定。北半球气候最近10年的变化完全符合“全球海洋输送”理论。 科学家承认,目前在海洋洋流循环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回答,但已经清楚的是,世界洋水域对大气层的热力和动力状态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为了填补“海洋大气层”原理方面的知识空白,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一项名为“阿尔戈斯”的国际研究方案。这项方案包括建立一个全球海洋观察网,使用漂流浮标监视海水的变化。漂流浮标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域,上面安装有测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传感仪。科学家认为,正是海水

3、的温度和盐度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大气层。 浮标在指定水域的海平面固定后,同卫星取样联系。然后,浮标用自身携带的水泵吸入海水,潜至2000米深处后,压力仪发出指令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10天后浮标浮出海面,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发送完毕后,浮标重新下潜,进入下一个探测周期,与此同时,卫星把接收到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分析研究。这项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水域急剧变暖,上面的大气层也相应开始变暖。 今天,世界各地海域共有3000个漂流浮标在日夜工作。科学家希望利用得到的资料,最终绘制“海洋气象图”。,1.从原文看,下列对“阿尔戈斯”方案相关

4、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3000个随洋流上下浮动的浮标组成全球海洋观察网,监 测海水变化。 B.用装有海水温度和盐度传感仪的浮标,在深海海流中收集 相关信息。 C.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收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 的全过程。 D.分析和研究浮标探明的深层海水热容量的信息,绘制“海 洋气象图”。,【答案】 B (A选项中提到3000这个数字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文中主要是指今天科学家在世界海域中所投放的漂流浮标数目,它并不属于“阿尔戈斯”方案。C选项中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不能控制浮标的工作,这可以从文章倒数第二段了解到。D选项我们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绘制海洋气象图是科学家的一

5、个愿景,也不属于这个方案。这道题就是典型的选项与文章比照得出结果。),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海水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低于大气温度的变化速度,原因 是海水密度远远大于大气密度。 B.在“海洋大气层”系里,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海洋变 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 C.活跃的循环洋流像一把钥匙,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中 转动,导致北半球气候的不稳定。 D.海洋洋流的温度和盐度,改变了大气层的热力状态和动力 状态,从而影响地球气候的形成。,【答案】 B (A选项相关文句在第二段第一行可以找到。C选项可以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D选项可以在文章第四段最后一行中找到。B选项主要看文章

6、的第二段,根据常识我们也应当了解,海洋在与大气层的关系中怎么可能仅仅是被动呢?它们应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道题难度系数并不高,还是考查选项与文章相关文句比照。),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海洋大气层”原理,陆地上大面积水域的热容量, 对周边地区的气温也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B.依据“全球海洋输送”理论,重新调控热带海洋洋流的流 向,将有可能在全球范围没形成宜人的气候。 C.关注北大西洋这一“锁孔”,人们就可以有效地预报地球 的气候变化,从而避免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如 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尼诺现

7、象。,【答案】 A (B选项调控热带海洋洋流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C选项人们也无法因为关注“锁孔”而达到预报全球气候变化。D选项“阿尔戈斯”方案只是科学家对未来气候推测提供的一条依据,不可能就此消除厄尔尼诺现象。),(二)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

8、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

9、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

10、是 ( )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 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 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 被翻译成嗅觉信息。,【答案】 D (涉及的信息区域就集中在第3段,仔细审读,“化学信号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 D项漏掉了“转变为电信号”这个过程。),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 )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

11、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 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 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 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 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 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答案】 C (审读题目,“承接顺序”四个字提示我们要注意文中表述的不同时期,不同成果的对应关系。A项信息点在第2段“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结果”,“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在时间上就表述错误

12、了。B、C相关句子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传导过程。”B项“嗅觉信号道路理论提出后”又把时间弄错了。D项相关句子为第4段“当阿克塞尔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受体家族”,错成了“得知过程后”。),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 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 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 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

13、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答案】 A (A项其推断与文章最后一段文意完全吻合。B项王安石和阿克塞尔,一个是文学家代表,一个是科学代表,并不能得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这种啼笑皆非的结论,根本没有因果关系。C项第2段说“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可见一个人只有一个嗅觉受体,不可能有“万种”,强加因果。D项根本没有相关信息,属无中生有。),(三)沙尘暴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

14、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

15、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

16、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 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 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 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 聚集成沙漠形成的。,【答案】 A (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