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040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材料磨损与耐磨材料(第3章粘着磨损)4(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篇 材料磨损基础,Chapter 1: 材料的磨损 Chapter 2: 固体表面结构与接触特性 Chapter 3: 材料的磨损机理,2,Chapter 3: 材料的磨损机理,图(a)属粘着磨损,主要特征是磨损表面有细的划痕,严重时有材料转移现象磨损产物多为片状或小颗粒,一般发生在蜗轮与蜗杆以及缸套与活塞环之间的磨损。,磨损按不同机理和条件,主要分为四大基本类型,如 下图所示:,3,Chapter 3: 材料的磨损机理,图(b)为磨粒磨损,主要特征是磨损表面有明显的划痕或犁沟,磨损物为条状或切屑状,常见于农用犁铧、斗齿等。,4,Chapter 3: 材料的磨损机理,图(c)是接触疲劳

2、磨损,主要特征为磨损表面有裂纹、小坑等,磨损产物为块状或饼状,通常在滚动轴承、齿轮的表面发生较普遍。,5,Chapter 3: 材料的磨损机理,图(d)为腐蚀磨损。它的主要特征是磨损表面有化学反应膜或小麻点,但麻点比较光滑。磨损物为簿的碎片或粉末,典型工件如船舶外壳、水力发电的水轮机叶片等。,6,Chapter 3: 材料的磨损机理,3.1 粘着磨损 3.2 磨粒磨损 3.3 腐蚀磨损 3.4 疲劳磨损 3.5 冲蚀磨损 3.6 微动磨损,7,3.1 粘着磨损,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 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 3.1.3 粘着磨损分类 3.1.4 粘着磨损表达式与定律 3.1.5 影响

3、粘着磨损的因素,8,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粘着磨损的过程描述: 两相对滑动的表面在摩擦力作用下表层发生塑变表面的污染膜、氧化膜破裂新鲜金属表面裸露分子力使两表面焊合。 若外力克服不了焊合点及其附近的结合力 咬合现象,9,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若外力大于这种结合力,外力使结合处发生剪切断裂: 剪切发生在原接触面:不发生磨损,即“零磨损”; 剪切发生在强度较低的金属一方:强度较高的材料表面将粘附对摩件金属,发生“金属转移”,即发生”物质转移”。 在以后的摩擦过程中,附着物碾转于对磨件的表面之间,有些粘附物在反复的摩擦中可能由金属表面脱落下来磨屑。,10,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粘着

4、磨损也称咬合(胶合)磨损。磨损产物通常呈小颗粒状,从一物体表面粘附到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然后在继续的摩擦过程中,表面层发生断裂,有时还发生反粘附即被粘附到另一个表面上的材料又回到原来的表面上,这种粘附反粘附往往使材料以自由磨屑状脱落下来。粘着磨损产物可以在任意的循环中形成。粘着以后的断裂分离,并不一定在最初的接触表面产生。,11,3.1 粘着磨损,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 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 3.1.3 粘着磨损分类 3.1.4 粘着磨损表达式与定律 3.1.5 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12,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粘着磨损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跑合阶段亦称磨合阶段(磨合磨

5、损阶段); (2)稳定磨损阶段; (3)急剧磨损阶段亦称破坏磨损阶段。如下图所示:,13,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1)跑合阶段亦称磨合阶段(磨合磨损):由于物体实际表面在微观上都是粗糙不平的,所以两固体表面的接触实际只是表面上微凸体的相互接触。当接触表面开始相对滑动时,接触与焊合的那些高微凸体将首先由于剪切而导致破坏。随着磨损过程的进行摩擦表面逐渐磨平,实际接触面积增大,相应的磨损量Q,开始时增加很快,然后逐渐变慢,见图oa段。随时间T的增加或行程的增长,磨损率下降。,14,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2)稳定磨损阶段 经过跑合,表面微观几何形状改变,接触面积增大,同时,摩擦表面加

6、工硬化,从而建立了弹性接触条件,这时磨损已趋于稳定,磨损量Q与时间T成正比(见图ab段),磨损率基本保持不变。,15,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3)急剧磨损阶段亦称破坏磨损阶段 见图b点以后,由于温度急剧升高或表面金属组织发生变化等原因,磨损速度急剧增加,磨损量Q剧增,工作条件恶化,机械效率降低,精度降低,出现异常的噪音与振动,最后导致零件完全失效。,16,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从磨屑脱落的角度分析,下图表示粘着磨损的发展过程:图(a)为被磨表面的原始状态,表面粗糙不平,存在由于加工形成的各种缺陷。,17,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图(b)表示两个摩擦表面相对滑动时,由于摩擦

7、力的作用,在表层产生塑性流动(实线表示),表层的缺陷不断扩展。表面接触部位发生金属间的粘着。,18,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图(c)表示表面层内的裂缝扩展到表面,金属从表面撕裂下来,形成磨粒。一些金属粘着在另一个金属表面。图(d)是磨损后形成的新表面。,19,3.1 粘着磨损,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 3.1.2 粘着磨损一般规律 3.1.3 粘着磨损分类 3.1.4 粘着磨损表达式与定律 3.1.5 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20,3.1.3 粘着磨损分类,1.按工作温度可分为低温粘着磨损和高温粘着磨损两类: (1) 低温粘着磨损 按发生在摩擦面间的相对滑动速度不大 (0.5m/s0.6m

8、/s),表面温度不高(100150),表面间压强很高时,相互接触的微峰之间发生冷焊的粘结点。粘着点由于塑性流动产生明显的硬化,因而粘着点的强度大于摩擦副中较软金属的强度。在相对滑动时,软的金属可能从基体上脱落下来。这种粘着磨损,表层上的金属组织和基体相都没有明显的相变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见图1.3-4(a),图1.3-5(d),(e)所示。,21,3.1.3 粘着磨损分类,22,3.1.3 粘着磨损分类,(2)高温粘着磨损 高温粘着磨损发生在相对滑动速度很大,表面压力很高的条件下,这时微峰接触点上的瞬时温度很高。仅仅在表面的很薄一层金属发生软化,被软化的金属转移到另一个金属表面。在磨损的表面上,

9、沿着滑动方向形成交替的裂口、凹穴。表层的金相组织和化学成分均有明显变化。高温粘着磨损的磨屑呈薄带形其厚度小于低温磨损的磨屑。见图1.3-4(b),图1.3-5(a),(b),(c),23,3.1.3 粘着磨损分类,24,3.1.3 粘着磨损分类,2. 粘着磨损使摩擦副表面形貌发生变化,从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表面擦伤、材料转移、咬死焊点和疲劳点蚀等磨损形态。根据表面磨损程度可划分为5类粘着磨损: (1)轻微磨损 :剪切破坏发生在粘着结合面上表面转移的材料较轻微。 原因:粘着结合强度比摩擦副的两基本金属抗剪强度都弱。,25,3.1.3 粘着磨损分类,(2)涂抹(smear) 剪切发生在离粘着结合点不

10、远的较软金属的浅表层内,软金属涂抹在硬金属表面上形成轻微磨损。如铅基合金涂抹在钢的表面上。 原因:粘着结合强度大于较软金属的抗剪强度,但小于较硬金属的抗剪强度 。正压力 磨损 (3)擦伤(scratch/scotching) 剪切发生在软金属的亚表层内,有时硬金属表面也有划伤。如铝对钢的摩擦。 擦伤时接触表面的剪切强度既大于软金属,也大于硬金属。 转移到金属表面的粘着物对软金属有“犁削”作用。,26,3.1.3 粘着磨损分类,(4)咬卡(咬死, seizure) 当外力不能克服界面结合强度时,摩擦副的相对运动被迫停止。这种现象叫做咬卡或咬死。 粘着结合强度比两基本金属的抗剪强度都高,而且粘着区

11、域大,切应力低于粘着结合强度。 (5)粘焊(也称胶合, scuffing/scoring)实质是固相的焊合; 塑性变形为主要起因的分子吸引造成的粘焊,这种冷焊称第一类胶合。 由于摩擦热,接触表面温度升高为主要原因引起的粘焊,这种热焊称为热粘着或第二类胶合。,27,3.1.3 粘着磨损分类,第一类胶合的相关因素: 材料性能(表面物性、表面化性、表面力性); e.g.强度、塑性、韧性、氧化性等 相对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式; 载荷大小和加载方式; 周围环境条件(介质、温度等)。 例如:用30CrMnSiA钢制成飞机起落架的轴颈和轴承,热处理后表面硬度HRC34-39。相对滑动速度0.04-0.08m/s

12、,最大载荷12N。轴颈和轴承表面发生胶合,由于塑性变形,表层形成一定深度形变硬化层。摩擦副双方都发生撕裂现象,并产生金属磨屑,可能粘附在表面,受反复碾压。有的颗粒保留在摩擦副之间,有的在摩擦过程中剥落。,28,3.1.3 粘着磨损分类,在金属表层的一定深度发生明显塑性流变。流线沿摩擦方向排列,形成一定程度的织构。用X射线方法对胶合表层金属的应力进行分析:摩擦副双方的内应力均显著增加,但没有发生任何相变。用光谱法分析轴颈表面成分:没有明显的成分变化。 例如:航空发动机的调速轴(12CrNi3A钢,HRC55)和它的壳体(铸铝合金,HB76)承受第一类胶合磨损。轴在壳体内平稳转动时,铝合金表面发生

13、磨损,表面变得粗糙,发生明显失重。磨屑粘附在强度较大的钢轴表面,钢轴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29,3.1.3 粘着磨损分类,第一类胶合磨损特征: 破坏主要发生在软金属一方; 摩擦副双方都发生撕裂现象,并产生金属磨屑 磨损表面粗糙 金属表层有明显塑性流变 第一类胶合特点: 相对滑动速度不高(0.5m/s); 表层温度较低(100) 存在金属转移; 磨损表面有未氧化的金属颗粒; 无相变和成分变化; 严重塑变,表层应力状态变化大,有时有织构; 润滑有明显影响。,30,3.1.3 粘着磨损分类,在某些条件下,发生胶合的表面也伴随氧化磨损发生。氧化磨损(即氧化膜形成)可阻止胶合的发展。但是如载荷等

14、加重,则胶合磨损将加剧。表面层硬度增高,可防止第一类胶合发生与发展,只有在很大载荷下才能产生胶合现象。 润滑状态对第一类胶合有明显影响。润滑膜的存在对胶合的发生和发展是强有力的阻碍因素。表面的液体润滑膜、固体润滑膜(氧化膜、硫化膜)等都可减轻或避免胶合发生。在宇航条件下高真空环境和地球表面不同,没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因此摩擦副表面不能形成具有润滑作用的氧化膜。,31,3.1.3 粘着磨损分类,第二类胶合特点: 与摩擦温升有重要关系。 摩擦热取决于: 外部条件:e.g.接触压力、滑动速度等 材料性质:e.g.热容、导热性等 服役和试验条件:如散热条件、润滑情况等 只有当表面摩擦温度超过

15、相变临界点时。才产生第二类胶合。明显标志是相变引起的白亮层。试验证明白(亮)层是摩擦热引起的重结晶产物,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摩擦奥氏体”和“摩擦马氏体”,而这些组织在试验前的材料中可能完全没有。,32,3.1.3 粘着磨损分类,由于摩擦表面温度很高,软化作用可能很明显。但动态分析该问题可能出现不同结果。例如,摩擦表面温升高,持续时间长,钢表面温度超过临界点,奥氏体化较为充分,在高速滑动条件下表面出现大量残余奥氏体,表面软化效果可能保持,试验后表层材料硬度就较低。但如奥氏体稳定性不大,发生 相变,由于冷却速度很快,很容易得到马氏体。表面硬度没有软化反而变硬。因此摩擦磨损的动态特性研究十分重要。,

16、33,3.1.3 粘着磨损分类,例如:12Cr2Ni4A渗碳齿轮与铅锡青铜轴套构成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高达4.6ms,局部压力500MPa。在恶劣服役条件下,表层金属因胶合被加热,齿轮表面金属熔化,并粘附在对磨件表面。由于表面温度高,齿轮表面发生明显相变,由原来相变成相。 因此,金属材料发生第二类胶合,耐磨性与试验前的组织与性能关系不大。由于摩擦表面温度超过临界点,原来组织已发生变化。(用试验前材料的硬度、强度等性能作为耐磨性判据不合适)。 与第一类胶合不同,润滑状态(尤其是有机润滑剂容易分解和挥发的润滑剂)对第二类胶合作用不大。,34,3.1 粘着磨损,3.1.1 粘着磨损的概念 3.1.2 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