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33358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苏武传课件 鲁人版必修4(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武传,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谱写了一曲名垂千古的悲歌;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敌人威吓利诱面前,要不妥协、不退缩、不苟且、不更其守。学习文本,要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认识苏武的坚贞守节的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格。,新课助读,自主梳理,作者名片 班固 班固(3292),字孟

2、坚,扶风安陵(令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幼年聪慧好学,“九岁能属文,诵诗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因此,颇为当时儒者所钦佩。二十三岁,父班彪死,还乡里三年。,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他著作的初稿,不但没有惩罚,反而对他的才能十分赞许,召为兰台令史。过了一年,升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妹

3、班昭和妹夫马续续成的。章帝时,班固升为玄武司马,与诸儒讲论五经异同于白虎观,撰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军出征。窦宪得罪后,牵连到班固,入狱死。,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背景指南 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大帝国秦,北方也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匈奴,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由于秦末农民起义,汉族统治者无暇顾及民族战争。汉初以来,匈奴领袖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东败东胡,北败丁零,西逐大月氏,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侵。汉高祖刘邦率部亲征,却在公元前202年被围于平城,不得已只能忍辱和亲。经四朝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凭借

4、雄厚的国力,屡对匈奴用兵,经过几次大战役,匈奴力量减弱,汉朝北方农业区所受威胁解除,到汉武帝统治后期,匈汉间虽还有战争,但规模已远不如前。由于汉朝国力强盛,早先的和亲政策改为恩威兼施,遂有派使以示亲善之举。在表面修好的背后,其实质是乘机窥探对方的虚实,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留。,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 (1)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 (4)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5)因泣下沾衿 “衿”同“襟”,衣襟 (6)与武决去

5、 “决”通“诀”,诀别,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羝乳乃得归(生育) 杖汉节牧羊(拄着) 天雨雪(下,降落) (2)名词作状语 其一人夜亡(在夜里) 惠等哭,舆归营(用车拉) (3)动词的使动用法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回去) 宜皆降之(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争斗)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以为壮美,赞美),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以货物与常 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当;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

6、所成就 古义:成全;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指年龄;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2)为降虏于蛮夷(介词结构后置句) (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 (1)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2)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李白苏武) (3)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

7、庭筠苏武庙)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枚乘传),新课助读,自主梳理,8.记常识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

8、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点评: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严峻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

9、,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从“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点评:苏武于绝境之中,将毡毛和冰雪一起吞下充饥,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无论是睡觉、起来都拿着汉朝给他的信物旄节,仍然不改其忠于大汉的志向。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我们仿佛能望到苏武在冰天雪地中的身影。千百年来,让人欷歔不已。前文写到面对卫律许以荣华富贵的招降,苏武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本段写到面对单于惨无人道的逼降,苏武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句段点评

10、,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点评:本段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漫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话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

11、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

12、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提示: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

13、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

14、解,审美鉴赏,剪裁得法 对比鲜明 范晔称赞班固“文赡而事详”,“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很为中肯。作者始终围绕着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落笔。苏武的一生共经历有八十余年,但班固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如两次自戮、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受到一次次考验,其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由此可见,本文不仅做到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而且详中有略,略中有详,充分显示了作者在剪裁方面的精思。,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

15、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屈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

16、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壤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与苏武告别时又“泣下沾衿”。这是第二层对比。李陵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美文品读,素材积累,瀚海青天夜夜心 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