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8573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春高中语文 第1课《诗二首》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二首,我爱这土地,艾 青,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诗歌感情基调,有感情、节奏正确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在旋律,感受诗的节奏美,在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意蕴基础上背诵诗歌。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通过讨论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2、德育目标: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3、能力目标:拓展写作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比新旧不同社会背景谈感想,并以改编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创作新诗来歌唱家乡、歌唱学校。,重点

2、: 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2、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和关键点: 1、理解本诗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 2、拓展写作能力训练,对比新旧不同社会背景谈感想,并以诗的形式抒写自己的感想,来歌唱家乡、歌唱学校。,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

3、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声音:响亮、激昂 感情:投入、沉稳、雄浑 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 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悲哀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1910年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算命先

4、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 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 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最初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用画笔抨击黑暗现实,反映劳苦大众疾苦而被捕。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象”就是客观的事物, “意”就是作者的感情。,本诗的主要意象: “鸟”、“土地”、“河流” “风”、“黎明”,鸟在诗中的形象:灵巧

5、美丽 “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在娇莺恰恰啼” “嘶哑”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鸟-象征诗人 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暴风雨打击,土地祖国,一百多年来,我们这 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躏。,中日甲午战争,宝岛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最大的国殇,鸦片战争,签订辛丑条约,“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悲愤的河流 ,激怒的风 反抗精神,“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永远汹涌,无止息 中华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止过。,三元里抗英,刘永福将军痛击法国侵略者 镇南关大捷,风起云涌的义和团运动,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

6、“和那来自林间 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是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 这是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 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 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 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 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 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 它是我们的家园。,“土地”的形象,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只鸟就像凤凰浴火重生,一

7、飞冲天。,我爱这土地,因为她富饶美丽,我爱这土地,因为她富饶美丽,我爱这土地 因为她繁荣昌盛,我爱这土地 因为她强大无比,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故土 俄 阿赫玛托娃,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和熔铸在其中的强烈情感。 把握诗人命运和诗歌内在意蕴的深刻联系。 吟颂、品味、鉴赏。,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解读故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体会故土的写作手法。,阿赫玛托娃(1889-1966),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

8、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20世纪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为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女诗人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晚年,荣誉纷至沓来,诗人的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1964年阿赫玛托娃在意大利接受了“埃特纳陶尔明诺”国际诗歌奖,次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年月,饱经风霜的女诗人病逝。同年

9、,苏联作协与俄联邦作协联合发布讣告,称阿赫玛托娃为“卓越的苏联诗人”和“诗歌语言先锋大师”。,阿赫玛托娃,阿曼达海特阿赫玛托娃传中文译本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阿赫玛托娃自画像,在世界诗歌史上,俄罗斯诗歌界群星璀璨。如同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阿赫玛托娃被称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 诗人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一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阿赫玛托娃用自己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这是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

10、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故土 俄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11、, 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可是,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 由此,我们才可以从容地宣称:“自己的尘土。” 1961年于列宁港口医院,配乐作品诵读,故土虽然只有十四行,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却感人至深。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为人们所熟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

12、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 ”(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它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只有一个诗节的散文诗体,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韵步诗行组成,用复杂的韵律连接起来。英语十四行诗或称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将诗体分为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尾对句,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它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8行倾向于问题、景况

13、或事件的陈述,后6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其韵式就属于这种莎土比亚体,前面8行是陈述,接下来的4行是答案,最后两行是转折,点明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主题。诗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8行为抑扬格46步,后6行为抑抑扬格34步,所谓抑扬格是指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是指第一、二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虽然经过汉语的翻译不可能一一对应,但从总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受到十四行诗的风格所在。,咏叹、韵律、意境,和深情的苦涩,如此和谐地指向人性美和诗美,如此深邃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一片挚爱之情,这是我们读

14、完故土之后强烈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首诗中,所有的声音都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我的祖国”。在诗人心目中,祖国不是炫耀的资本,不是时时高呼的口号,更不是交换的工具,祖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她的生命,是她生命的归宿。她对祖国乡土坚贞不渝的赞美,无论何时,祖国在诗人的心中总是神圣的,占第一位的。,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

15、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选用极为普通的物象,在不经意中娓娓道来祖国土的平凡印象,甚至有点贬低这“从不记起它的存在”的默默无闻的尘土。但在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默默无闻的尘土才接纳了人们,因为这是祖国土,是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土。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

16、,其实诗歌就是在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整首诗一张一弛,调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充分展示诗的意境。,这首诗写于1961年,作者此时已是70高龄了,历经人生的坎坷,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就像经霜的秋橘,越来越醇美。诗人更加懂得平凡的不易,更加珍惜生活的赐予。年轻时经常运用的玫瑰、杨柳、滨藜、蒲公英、荨蔴、牛蒡、野蔷薇、车前草等极富诗意的自然意象在诗人笔下转变成毫不起眼的尘土,但就是这被人践踏的尘土,却如此诗意盎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阿赫玛托娃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敢于独树一帜,敢于追求纯艺术,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她是一位伟大的爱情女歌手,敢于以女性视角揭示女性情怀;她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的诗充满人文精神,她的爱是宽广的。她对俄罗斯的爱,对祖国历史的敬仰,都寄托在语言中,“无论她写什么,她从未背叛过保守而又保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