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8519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春高中语文 第14课《后赤壁赋》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入新课,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后赤壁赋,苏 轼,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

2、态度的认识。 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苏轼(1037-1101),北宋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但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思想上出世入世,亦儒亦道亦佛。文学成就辉煌,也有通,书法,音律,园林艺术,金石的旷世才华。有东坡先生全集,东坡乐府,谥号“文忠”。,二、作者介绍,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 “韩愈、柳

3、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元丰年写的“两赋一词”是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赤壁,东坡赤壁亦称赤鼻矶。位于黄冈市城西门外。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故而得名。宋代诗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为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别,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现存的建筑是1922年修建的,现经修缮整理,已焕然一新。二赋堂、挹爽楼、留仙阁、碑阁、坡仙亭、西酹江亭等瑰丽典雅的建

4、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饶富画意。碑阁四壁,嵌有清光绪年间著名学者杨宋敬选刻的景苏园帖,计石102方,为苏书各体中的精品。,三、有关文题,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赋的文体知识,骚体赋 (战国) 大

5、赋 (汉) 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 抒情咏物 骈赋 (魏晋南北朝) 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 (唐) 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讲骈偶,还限制用韵,讲究平仄,音律谐和,限字数,形式要求严格。 文赋 (宋) 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四、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赤壁图,赤 壁 图,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

6、从予,过黄泥之坂(b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l),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龙。攀栖鹘(h,一种猛禽)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

7、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o)衣,戛(ji,象声词)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pin xin),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f)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听录音,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

8、,状似松江之鲈(l),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是岁:这一年 望:农历的每月的十五。此外农历每月 初一叫朔,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将:准备。 归:回。 从:跟随。 既:已经。 尽:全,都。 仰:抬头。顾:环顾。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清风吹拂。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良夜呢? 薄:迫近。 顾:可是。 安所:从哪里。 谋:商量。 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 不时之须:突然、随时的需要。,第一段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

9、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第一段: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1、这一段起笔交代了游赤壁 的 、 、 。 2、段中描写了 一带的 (填上季节时间)之景,突出了周围景色 的特点。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

10、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做了很好的铺垫,探究第一段,时间 地点 人物,黄泥坂,宁馨静谧,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 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佳肴美酒 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冬夜,第二课时,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龙。攀栖鹘(h,一种猛禽)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复:再次。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赤壁之下

11、游”。 断岸:绝壁,陡峭的崖岸。 曾日月之几何:才相隔多少日子。 摄衣:提起衣襟。 上:上岸。 履:踏。 披:拨开。 踞:蹲。 虎豹、虬龙:名词作状语,象虎豹,象虬龙。 栖:宿息。危巢:高高的鸟巢。幽宫:深宫。盖:这里是连词。 从:跟随。 悄然:忧伤。 肃然:正肃恐惧。 凛乎:恐惧之感。 反:同“返”,返回。 放:放任。 中流:江中心。 听:听凭,任凭。 止、休:停泊,停留。,第二段翻译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jio)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

12、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登上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栖鹘做窝的高崖,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第二段: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从中隐约可看出主客双方已由山段所写的欢乐情绪向忧伤情绪转变且“江山不可复识”是

13、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探究第二段,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什 么样的感叹?,2、品读: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作者面对眼前所见的感叹,请细细品读,体味其情感变化。 从字面上看,是写从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现在复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节的变化,江山景色已经随之变得不认识了。真是时变景迁,江山改容! 由此可见,作者已从上段所写的欢乐情绪悄悄地向忧伤悲恐情绪转变了。 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 (ju,跌倒)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

14、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 曲笔双关,寓情颇深。,3、找出作者月夜登山的句子,并说说你对其行为的理解。 “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因为初冬独特夜景诱发了作者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一系列动词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豪情壮志,把景物与行动融为一体,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性。,、文中为什么要用上“盖二客不能从焉”这句话?有何用意? 因为作者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可惜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联想到自

15、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 更可悲的是这一次夜游,作者没有了可以交流、交心的朋友,出游前凑趣的友人并没有随他一起上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们戏言“不怕无人喝彩,就怕无人应彩”。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古人不称意时,往往通过长啸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快。当作者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风起水涌”的场景又让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长啸能抒发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 苏轼面对月夜江山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

16、乐转悲。 、“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又能体现作者什么情感变化? “予亦悄然而悲凛乎其不可留也”表现夜间登山历险的阴森恐怖气氛,也隐含有对当时政治环境险恶的影射,所以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说说 “划然长啸风起水涌”这部分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即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巉岩、蒙茸、虎豹之石、虬龙之木、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风起水涌)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