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0069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第36课时)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课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版 生物,第36课时 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考点一 群落的概念和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和多样性 1.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 联系的各种 的集合。 2.群落的组成:是由一些动物、植物和 种群组成的。 3.群落的多样性 (1)原因: 、 等生态因子的不同。 (2)物种丰富度 概念: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 的多少。,直接或间接,生物种群,微生物,降雨量,温度,物种数目,表示方法:物种丰富度指数,计算公式为D=S/lnA(S为物种数目;A为样地面 积;D为物种丰富度指数) 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 、相互 。 2.竞争:是指生活

2、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 而产生 作用的现象。 3. :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以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 或 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依赖,得益,同一资源,相互妨碍,捕食,体液,组织,已消化,三、群落结构 1.形成:群落中的各个种群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 成一定的群落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 过程 中通过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 2.群落的空间结构 A B,进化,(1)垂直结构:如图A 概念:主要是指群落的 现象。 成因:光照等植物分层栖所、食物动物分层。 (2) 结构:如图B 概念:是指群落

3、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成因:地形变化、湿度、盐碱度、光照、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与动物的 影响。 3.生态位 (1)概念: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 、 上所占 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分层,水平,时间,空间,(2)特点: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都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群落中生 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 相互争夺生态位。 (3)意义:生态位的 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生态位的分 化提高了生物 的能力。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 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竞争,多样性,

4、利用环境资源,代替,二、群落演替的类型,土壤条件,种子,繁殖体,长,短,缓慢,较快,人类活动,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三、物种和群落演替的关系 物种组成上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 ,但演替也是群落长期 的体现。 四、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 因素(如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等)与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是 的传播。 3.群落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4. 和 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5. 的变化及群落本身对环境作用而引起的环境变化,也常 成为引发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主要标志,变化积累,内部,外界环境,植物繁殖体,内部环境的变化

5、,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外界因子,6.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 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然环境因素、群落内部因素具有 、 、改造或重建的作用。,人类,促进,抑制,1.(2015江苏单科,9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 鸟类。 ( ) 2.(2014江苏单科,5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 化。 ( ) 3.(2014江苏单科,5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 群落的水平结构。 ( ) 4.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 ) 5.植物病毒与植物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

6、) 6.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 ),7.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明显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 力。 ( ) 8.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 9.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 ) 10.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资源。 ( ) 1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12.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 13.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简单。 ( ) 14.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 15.群落演替中的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

7、阶段更充分。 ( ),突破一 群落中种间关系的分析与辨别 1.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知能拓展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 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 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

8、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 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2.种内斗争与竞争及竞争与捕食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 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 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2)竞争与捕食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争斗现象。 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惯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 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 狼吃兔,兔吃草。存在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某一方由于在竞争中失败可能

9、 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在自然界 的捕食关系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考向 结合相关实例,考查群落种间关系的有关知识 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 系的是 (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 B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 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选项B 符合题意。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 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选项A、C、D均不符合 题意。,2.

10、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 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 率如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 D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 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 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

11、 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 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 确。,突破二 群落演替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 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2.群落演替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 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12、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衍后代,劣势物 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 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3.群落演替的结果,续表,考向 结合相关实例,考查群落演替的有关知识 (2015江苏宿迁剑桥国际学校月考,16,2分)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 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 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森林阶段对太阳

13、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 A 群落演替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甲地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逐渐演替为森林,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地 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其上发生的演替应是初生演替,故A错 误。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到森林阶段,故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C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 群落结构会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增多,故D正确。,突破三 实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 所。 (2)许

14、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 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3.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 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考向 结合相关实例,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知识 1.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

15、.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 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 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最好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 集调查。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因为它们可能对 土壤中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 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 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C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 的小动物,切忌不可忽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