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70440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3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word版含解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年21世纪初)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总述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

2、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一、民主法制走向健全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2民主制度的完善(1)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2)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

3、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二、“一国两制”的理论、含义与实践1理论: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3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海峡两岸关系(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2)

4、“”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1政策调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2中美建交: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发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作用。(2)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展开反恐外交。4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3)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5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1

5、对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1)由于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不完备,需要大力建设。(2)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因素多,民主法制意识少,封建专制因素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障碍,要完全清除它需要一个过程。(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一个中国是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

6、分。(2)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长期执行: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3冷战局势的发展演变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阶段新中国外交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491955年)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

7、,保家卫国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苏中关系开始恶化,美中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20世纪70年代)苏中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20世纪80年代)苏中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1991年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典例1】(2016天津文综)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

8、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90年至1991年二看关键信息:中国政府对多国部队力图在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投了弃权票三看答题方向:对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分析正确的是选项排查选项判断理由设障方法查错补短A()从材料信息看,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

9、多国部队可以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弃权票,说明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投弃权票”表明中国政府并非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无中生有因材料理解不准而误选。弃权票本身就不是反对C()材料中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大国一致原则执行的无中生有因缺少灵活变通而误选。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是采取大国一致原则的D()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大会的职责顾左右而言他因忽视材料主旨而误选。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不能入选历史追问联系上题,想一想,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提示:(1)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10、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3)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练习1(2018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结合材料信息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应坚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A项正确;194

1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递交了国书,开创了中苏友好的新局面,B项与题中“1984年”的时间信息不符,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与邓小平讲话精神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错误,排除。练习2(2018浙江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

12、经济管理体制解析: 回忆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故A项符合题意;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B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C项错误;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

13、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故D项错误。练习3(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

14、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

15、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要先抓住材料中的“民间组织”“地方官吏广泛推行”“道德教化”“宣讲圣谕”等关键信息概括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规范乡民行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传播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积极作用。第(2)问,要结合材料中的“1909年”“地方自治”等信息从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推行等方面简述其历史背景。第(3)问,结合材料中的“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