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70235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全品高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 作业答案 word版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限时集训(一)1.C解析 材料表明,诸侯社稷坛中的土取自周王室的祭坛,反映出诸侯对周王室的尊重和维护,蕴含了国家一统的理念,故C项正确。社稷祭祀是巩固政权的措施,不是象征国家政权的建立,A项错误;社稷坛中供奉同样的土,体现的是国家一统的理念,不能说明农耕区域的扩大,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权力的等级制信息,D项错误。2.D解析 材料表明,百里奚出身平民,以自己的才能受到秦王重用,反映出依据血缘关系、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开始被打破,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诸子百家思想特征的信息,A项错误;百里奚养牛,不能说明牛耕技术得到广泛传播,B项错误;秦国“遂霸诸侯”只出现在第一则材料中,C项错误。3.

2、B解析 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三公和大将军可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不利于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地方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不会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4.C解析 材料表明,尚书令可以风闻奏事、御史的职掌与地位得到提高、出现一批令百官生畏的监察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北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继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监察制度的重视,但不能说明加强监察是制度建设重心,A项

3、错误;材料无法说明监察制度体系是否完善,B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出现铁面无私的监察官,但出现政治清明的稳定局面不符合南北朝时期的史实,D项错误。5.B解析 材料表明,监察官员的品秩低于被监察官员的品秩,这有利于皇帝控制监察官员,提升监察效能,故B项正确。监察官员代表皇帝,旨在防范被监察官员的独断专行,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加强,A、C两项错误;被监察的对象不仅仅是地方官员,D项错误。6.B解析 材料体现当时人对科举入仕的倾慕,无法体现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故A项错误;据材料薛元超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生,李洞作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

4、举制度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反映士人对科举入仕的重视,没有反映其有崇儒入世的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的问题,故D项错误。7.D解析 “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有利于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及官员,避免藩镇割据状况,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管理制度的改革,不能起到扩大疆域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路制下官员的出身途径,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城市商业状况,C项错误。8.C解析 公文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给有关部门执行,体现的是权力运行程序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代行政流程,不能起到削弱君主

5、专制的作用,A项错误;封驳是纠错,不能确定它是否降低行政效率,B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限制皇权滥用的作用,但不全面,D项错误。9.C解析 “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元朝人口增加、强化君主专制、地方管理制度一致性的信息,A、B、D三项错误。10.A解析 材料表明,废丞相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反映出明初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明太祖废丞相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6、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11.A解析 “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有利于清朝中央政府对台湾进行有效管理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台湾海防作用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台湾的开发,不是“海禁”政策,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入台人员原居住地的信息,D项错误。12.B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实质上”,管理水平提高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对县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同,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13.(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

7、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卿世禄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2)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亡;权臣势力的削弱。(3)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注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加强思想控制。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世侯世卿之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等信息,从权力传承、掌权阶层的变化多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抓住“变局”的时间段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结合所学和材料从政治

8、、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疆域、限制君权的因素消失、权臣的命运等方面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教训、农业政策、权力制约、思想控制多方面总结。14.(1)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选官标准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评价: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2)影响:完善学校教育系统;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形成社会重学之风气

9、;推动儒学的发展及地位的提升。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提示的取士方式、取士标准、入仕程序、教育背景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分别对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势与不足进行阐释。第(2)问,注意答题的角度是“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学校教育、读书风尚、儒学发展和地位的影响多方面分析。专题限时集训(二)1.B解析 诗经中出现描述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诗篇,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关注,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方式、文学流派的信息,A、C、D三项错误。2.D解析 很宽的阡陌被破坏即井田

10、制的瓦解,按照田亩多少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井田制和贵族土地占有制被破坏,A、B两项错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C项错误。3.C解析 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属于行政中心的职能,汉代长安城的布局突出上述三项主题,反映出汉朝长安城作为行政中心,其职能和管理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秦朝都城咸阳的布局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说明汉朝都城的布局变化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无关,A项错误;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儒家思想,均与汉朝长安的布局“特别注重以皇权、军事、礼制三大主题进行规划”不符,B、D两项错误。4.D解析 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长江下游

11、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导致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显现,故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交流的信息,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长期战乱之中,C项错误。5.B解析 材料表明,隋唐时期征调绢、布等,促使农民在种植粮食之外兼种桑麻,体现出赋税政策对土地经营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田土所出,粮食而外,兼重桑麻”是为了应对赋税征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赋税政策对土地经营的影响,无法判断农民负担的轻重,C项错误;“绢还可以作为货币在市场上使用”,体现的是绢在当时生活中的重

12、要性,不能说明货币是否杂乱,D项错误。6.C解析 材料表明,政府对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反映出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项正确。“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表明这种土地买卖违背了法律规定,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租佃经营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情况,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D项错误。7.B解析 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原有的赋税政策不再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赋税政策根据财产状况进行的调整,不是商品经济和积贫积弱局面发展的结果,A、D两项错误;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被废止,C项错误。8.D解析 “

13、地主城居”是为了追求生活便利,并没有放弃乡村的土地,必然会密切城乡的经济联系,故D项正确。“地主城居”是为了追求生活便利,不会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坊市界限被打破”是指城市里的居民区和商业区界限被打破,这一现象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不是“地主城居”的结果,B项错误;“地主城居”能够推动市镇经济的繁荣,但不全面,C项错误。9.B解析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表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秋节当天民众的生活场景,不能视为奢靡风气,也不能说明私商成为商人主体,A、C两项错误;宋朝时期坊市界限已经

14、瓦解,D项错误。10.C解析 材料表明,私盐贩运成为盐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并在某些地区形成固定的市场,体现出政府的专卖政策比较松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私盐贩卖现象扩大,没有涉及食盐生产的信息,A项错误;仅从贩卖私盐所占比重高于官盐,不能得出商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农业的信息,且D项说法本身有误,D项错误。11.C解析 该地区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与材料强调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收入不符,故A项错误;该地区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与材料强调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收入不符,故B项错误;“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表明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收入,故C项正确;经

15、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粮食作物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故D项错误。12.B解析 材料表明,苏州该南货铺在管理上有分类,并设计了完整的销售流程,体现出商店经营管理比较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铺受到政府监管、注重血缘亲族关系、遵守道德规范的信息,A、C、D三项错误。13.(1)趋势:钱币形制逐渐统一;钱币材质多样化;钱币形制和兑换规范化。影响: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赋役征银政策的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解析 第(1)问的第

16、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钱币的形制、材质、兑换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经济秩序、商品经济发展、中央集权、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间交易所用的主要货币、纸币与铜钱的不便、政府政策、商品经济发展、中外交流加强等方面阐述。14.(1)特点:商船大量出口瓷器,海外贸易发达。原因:手工业(造船、制瓷)技术发达;经济重心南移;政府设市舶司管理、支持海外贸易;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3)丰富、佐证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4)史实:指南针用于航海;发明活字印刷术;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形成程朱理学。举例:指南针促进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