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5046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部分区县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晚清以降,文字变革与观念更迭互为表里,与新器物新观念相伴相生的,是新字新词的“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其中,作为第三人称代词性别区分的“她”字,被认作是这一

2、时期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词语之一”(刘禾语)。1918 年,新文化运动影响日著,新青年上,钱玄同正热议文字的改良与存废,胡适正大谈女子的地位与贞操,而正倾心于译介西方小说的周作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周作人在其译作改革前似不经心地引出了刘半农的天才提议:“中国第三人称没有性的分别,很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于是,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横空出世。最初,“她”字的诞生仅是为了解决一个翻译问题。随着国门洞开、西风渐入,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表达中区分男女第三人称的语法习惯,使得翻译者意识到汉语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刘半农关于“她”字的动

3、议,正是出于准确表意的需求。具体到使用哪一个词,各家又自有分说。刘半农认为“她”“他”二字在形式上极像而易认,又有别而不至于误认,正可作为第三人称“他”字的女性指代。周作人于学理上附议,但出于排字印刷的考虑又提出了模仿日语采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的临时性办法。之后,“科班出身”的文字学家钱玄同加入了讨论,“伊”字作为另一种选择也浮出水面。1920 年 4 月 3 日,新人月刊一篇署名为寒冰的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旗帜鲜明地反对“她”字。由此,一场关于“她”字存废及“她”与“伊”孰优孰劣的争论将更多人吸引进来。争论的结果是,支持使用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占主导;而在“她”“伊”二字间,虽说初时钱玄

4、同与周作人所支持的“伊”字略占上风,但随着“他、她、牠”系列代词的整体提出,“她”最终得以扭转劣势站稳脚跟。正当学究先生们在“她”字是否需用、是否可用的理论问题上争论不休时,另一些人却已经开始用起了这个新鲜字。经黄兴涛先生考证,24 岁的北大学生康白情是第一个实践“她”字书写的人。之后,俞平伯、王统照、田汉等人都在其诗歌与小说中,开始自觉使用起“她”字。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拥有了独立的指称,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富于时代色彩的命运,应和了反对旧式礼教、弘扬女性解放的主题。吊诡的是,新文学家们笔下带有女性解放色彩的“她”字,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成为对女性的“区别对待”和“性别歧视”。这种围绕

5、着一个字“锱铢必较”的认真劲儿,使人联想起西方女权主义者关于“MrMissMrsMs”等词究竟该以何种标准取舍的纠结。女性意识下两性的“区分”与“平等”究竟是相辅相成还是截然对立,这一问题的内在张力透过一个小小的“她”字高度集中地展现了出来。(摘编自倪雪君“她”字文化是怎样层累的?)高一(上)期末测试卷(语文) 第 1页共8页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她”字的发明,表面看是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文字变革,实质是观念更迭。B“她”字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如何将英文中的“SHE”对译成中文的现实问题。C刘半农意识到汉语“缺失”英语在表意上的准确性,这促使他造出“她”字。D

6、刘半农关于“她”字的动议,周作人在学理上给予认同,但钱玄同却不认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她”是“最迷人的新词语之一”,后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B文章按“她”字发展的时间顺序,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她”字文化层累的过程。C文章分析“她”字文化层累,整体上是从语言翻译和文化观念两方面展开的。D结尾例举西方女权主义者对人称词的纠结,印证了“她”字显现内在文化张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不是晚清以降国门洞开、西风渐入,翻译遇到问题,“她”字就不可能诞生。B虽然汉语最终选择的是“她”字,而非“伊”字,但不能说关于两字的争论

7、无益。C“她”字最终能扭转劣势站稳脚跟,是因为支持使用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占主导。D新词往往是时代的产物,反对礼教、解放女性的时代主题催生了“她”字的使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

8、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从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9、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高一(上)期末测试卷(语文) 第 2页共8页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做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为“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

10、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

11、用鼓吹,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一开篇就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表面上乡情似乎淡得不能再淡,实则是欲扬先抑,蕴含着对故乡的浓浓思念。B乡间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突出了乡人挖荠菜的专注和急切,表现了野菜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对于黄花麦果,文章在重点介绍其作为食物的功用之前,先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其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是为了便于读者先了解其形貌。D荠菜本是乡间田野的普通

12、野菜,作者通过对挖野菜、唱童谣等场景的生动叙写,再加之引经据典,便在随意中透出文化意蕴与悠悠情思。5 文中提到的三种野菜,并非故乡特有,但作者写来却充满浓郁的故乡情味,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 分)6 周作人的散文充满闲适的味道,本文的“闲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分析。(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11 月 26 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起国内外巨大震动,人们纷纷谴责贺建奎伦理底线的丧失,许多科学家也发表联合声明对此进行抵制。有人认为,一个新的时代或许已经开启。国际社会对于基因编辑技

13、术其实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人类基因编辑委员会提出了 10 条严苛的标准,规范对人的基因编辑。其中就有一条是:需在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建议下,持续和反复核查其健康与社会效益以及风险。而此次事件显然没能做到。最后,有 46 名律师联合声明称,此次试验不仅违反生物医学的伦理,更违反了法律价值所保护的“公平正高一(上)期末测试卷(语文) 第 3页共8页义”,如果允许此“定制婴儿”的行为实施,势必造成人们之间的公平竞争处在极为不平等的状态。倒不是说真的在担心人类会被消灭、会沦为奴隶之类的,只是基因科学还不完善,很多问题都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实验很容易造成科学脱靶。电影中很多

14、“科学怪物”就是如此而来。并且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等于没有编辑,无法预防疾病,甚至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曾就基因编辑发表过观点称“我们并不清楚一个基因突变到底会引发哪些疾病,又带来什么好处。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病为例,这是一种遗传型贫血症,主要发生在非洲和美洲黑人身上,但其患者对疟疾的抵抗力远高于正常人水平。而且,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医学的角度,抑或哲学的角度”,饶毅说,“疾病或缺陷的定义是在改变的,今天大家觉得不好叫疾病,但再过两百年可能又觉得是好事情”。像此次对 CCR5 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

15、,接受美联社采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也提出“没有正常的 CCR5 基因的人也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基因技术的发展无论如何初衷都应是以人为本,而此次实验无异于将婴儿当成了小白鼠,基因编辑后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未来又会诱发什么,都是未知之数,甚至他们一辈子可能都将成为实验品。科学需要大胆尝试,却不是在一切都未知的情况下,连最基本的保障都不具备,这样的科学不仅不严谨,甚至都不能称为科学。(摘编自杨司奇人类可以自己加工自己了,我们的未来走进了赌博模式,新京报2018.12.3)材料二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用途支持度分布(摘编自钟哲国内首份基因编辑技术公众认知报告出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