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3672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周练试题 综合卷(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制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

2、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

3、力。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要重点扶持重要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层

4、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制播分离和影视动漫产业,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过努力,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当前,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摘编自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1下列关于

5、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文化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B我国所谓“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威慑力的因素,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C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文化“软实力”展开论述,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并就如何提升“软实

6、力”提出建议。B文章提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概念,分析了二者关系。认为两者既相区别,又是相对的,具有互补性。 C文章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有两种实力,要得当使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并用“以德服人”等理论论据,论证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D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立论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在别的国家眼里合法合理,文化和价值体制对别的国家有吸引力,就表明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软实力”。B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具有较大竞争,但是“软实力”还不强,因此,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

7、重心。 C既立足国内,又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多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扭转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的趋势。D在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布局的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认识“软实力”的意义,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国家发展的机会。(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新年枞树(苏联)费亚阿勃拉莫夫 为什么我的心情这么坏?为什么我全身无力,疲惫不堪?昨天喝过了头?还是由于昨天的废话连篇,心绪仍然不安? 我的老天爷呀,老天爷!大家聚在一起迎接新年,就该开心作乐,撒疯发狂,就该像香槟酒那样狂涌!正常的人都是这样迎接这个一年一度的最美好的节日的。可是我们却对我们俄罗斯的乱七八

8、糟不成体统的现象发了一夜的高深莫测的牢骚。假使发发牢骚能有点什么好处,那也算好;假使能使人们自己的公民责任感再一次得到磨砺,能在来年里增添勇气豪情那也罢了。 然而实际上又是怎么样呢?大家谈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件比一件更令人厌恶我们谈到了官僚主义独断专横,谈到了贪污行贿营私舞弊,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反对和抗议声,没有听到一句愤慨的呐喊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都容忍妥协了。可怕就可怕在当时聚在桌旁的人并非等闲之辈。是些什么人呢?有著名的导演,大名鼎鼎的演员、画家,还有作家。总之,都是些通常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 我浑身无力,疲惫不堪地在床上躺了很久很久。昨天聚会的情景在脑子里一次又一次地在翻腾着,我

9、那忧郁的目光环视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光滑的餐具橱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晶玻璃器皿,还有我出国时带回来的一些穿着民族服装、衣着讲究的淑女雕像 咦,新年枞树在哪儿呢?妻子和侄女通常都是在元旦除夕夜里给我送到房间里来的,鲜灵灵的,还冒着寒气,几乎是不加任何的修饰,完全是一副天然的姿容,到了次日清晨,满房间都是它散发出来的林间的馥郁清香。 原来是因为这个缘故,今天我才没有过节的心情啊。我对自己心绪不佳的原因作了新的解释:家里没有新年枞树。昨天,妻子和侄女在城里奔波了两个小时也没弄到。没有枞树还算什么新年呢? 前室里响起了门铃声,想必是邮件来了。 果然不错。从那“斯”和“师”不分的发音和气喘吁吁的话声,我

10、听出来是邮递员奥丽娅。奥丽娅向我妻子祝贺新年,我妻子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后来,听她们继续谈话我才明白了,妻子想送她十个卢布,算是对她辛辛苦苦的工作略表谢意,因为我家的信件特别多,有时候奥丽娅一天要来五、六次。 “不,不。”我又听见那急促的“斯”“师”不分的话音,“这是我的工作,干工作是有薪金的。您这是在羞辱我” 羞辱?这是在羞辱她?上帝呀,干这种苦役般的工作,一个月挣那么八十来个卢布,整天价背着特别重的邮包,出东家进西家,上楼下楼,可还说“您这是在羞辱我” 我连忙跑过去给妻子帮腔。只见那位我早已很熟悉、不很年轻的姑娘围着一块厚厚的头巾,兔毛皮领已经磨损,脚上一双旧的“罗马尼亚姑娘”式的呢面鞋,鞋

11、面上没有那种齿状的饰物。为什么没有,不用猜就知道:用她那几块钱是讲不了什么排场的。 我就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劝说奥丽娅接受我们送的礼。可她还是说:“不,不。” 我又加上了五个卢布,这回或许容易说通了? “您这是在羞辱我!”奥丽娅又这样说。口气十分坚定,毫无商量的余地,但是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她在强忍着眼泪。我望着她那双安详的灰蓝色的大眼睛,忽然一下子明白了:我确实是在羞辱她。我企图夺走她那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劳动者的正直和廉洁。我感到羞愧,羞愧得落下了眼泪。但是就在这时,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辞典)注:新年枞树:相当于西方的圣诞树。4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

12、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女主人公奥丽娅拒绝馈赠这一典型场景,综合运用语言、神态、肖像描写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B文章首段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随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回答主要以“我”的回忆来实现。暗藏了“我”对新年的新的向往,即让自己精神状态趋向一个新的境界。C文章将“被誉为导师、精神牧师的人”的空谈务虚和奥丽娅的勤劳务实对比,并由我将这种对比串联起来,有助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D文中“我”劝说奥丽娅接受妻子的赠与,被拒绝后“又加上五个卢布”,完全出于对她的感谢,却让她觉得受到羞辱。结局出人意料,使人印象深刻。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新年枞树”理解。(5分)6

13、文章结尾说:“一缕光明涌进了我的心房。 我家的节日开始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城市化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迁入、拓展、优化城市,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又叫城镇化、都市化。城市化的测量标准一般采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且城市化的进程有一定的规律性。R.M.诺瑟姆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0-25为城市化发展的初始期,城市化发展速度较缓慢;25-75为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飞快;75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此时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减慢且相对

14、稳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情况比较如下图:材料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伴随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和高度集中,人口资源的空间矛盾进一步加剧。首先就城市自身而言,城市人口过快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不容小觑。按国际通用标准,当城市辖区内人均建成区面积大于等于250平方米时,通常认为城市无土地资源压力。2010年我国两大一线城市的人均土地面积北京是82平方米/人,上海市仅有56.6平方米/人。其次,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量大增,并且污染加重,给城市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另外,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使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而城市市政设施、公共交

15、通以及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却没有跟上。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除了造成城市本身的资源超载外,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2010年城市化率为58.36,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58.2、41、54.7;另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25亿辆,近五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其中北京市2010年民用汽车拥有量达 449万多辆,居全国之首。大城市私人小汽车的增加,将直接造成市区交通严重拥堵,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和噪音,使我国的大城市环境问题尤为严峻。其他社会问题如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状况糟糕等矛盾日益突出。(节选自 童玉芬 武玉 人口与发展)材料三:另一种情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起步都晚的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和生活在很低水平上有所提高,农村不讲究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是无工业化,或者重复投资一些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单纯为了推进城市化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出现了单从城市人口比重来看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而从综合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的城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