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232862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课 愚公移山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 课时2课题第22课 愚公移山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练习册教学环节说 明二次备课复习敌后战场的基本情况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

2、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课 程 讲 授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仞(rn)惩(chn)塞(s) 迂(y)荷(h) 箕(j)畚(bn)孀(shun)妻2解释课文的重点字词句。(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惩山北之塞惩:苦于。迂:曲折,绕远。毕力平险毕:尽、全。杂然相许许:赞同。损:消减。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寒暑易节易:更替。固不可彻彻:通达,这里指改变。何苦不平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通假字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之:出入之迂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帝感其诚(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聚室而谋(表顺承。)而

4、山不加增(表转折。)于:达于汉阴(介词,到。)告之于帝(向。)(4)古今异义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指古义:直。今义:手指。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荷古义:肩负、扛。今义:莲。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朝。)帝感其诚(感:被感动,被动用法。)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6)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

5、语“帝”是被动。)倒装句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即“于帝告之”)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3朗读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

6、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5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三、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2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3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二)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交

7、流点拨】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交流点拨】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四、小结拓展延伸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

8、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

9、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作业布置课时练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肥乡区常耳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 课时2课题第22课 愚公移山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

10、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练习册教学环节说 明二次备课复习敌后战场的基本情况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

11、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课 程 讲 授1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交流点拨】你太不聪明了!(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交流点拨】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3)投诸渤海之尾。【交流点拨】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交流点拨】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为下面写“移山”作铺垫。3愚公移山的原因

12、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交流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三、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

13、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4、”;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